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非稅收入”帶高財政收入不是好事

 

CCTV.com  2009年07月15日 06:0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我國財政收入的結構性問題日趨突出。財政部近日發佈數據顯示,6月份財政收入增速一改此前大幅下降的狀況,轉而同比大增19.6%(據昨日《新京報》報道)。而從月度財政收入的結構看,高增長的背後是很多一次性收入的因素,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尚不牢固。

  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中主體稅種收入下滑嚴重,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非稅收入增速過快,而後者也正是促成6月份財政收入大增的最主要因素。在當月財政收入總額中,儘管已經有了燃油稅與煙草加稅的助推作用,但是稅收收入仍然同比下降6%;而非稅收入則大幅飆升31.4%。類似的情況在今年5月份已經出現過,當月財政收入增速首次“由負轉正”,其中主要因素就是由於非稅收入同比大增130%。

  非稅收入在我國主要表現為預算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集資和各種攤派等。由於長期以來沒有正式納入預算體系,非稅收入游離于財政監督的體制之外,並往往被演變為部門的“小金庫”。

  在硬性攤派、強制徵收等不規範操作下,非稅收入的迅猛增長加重了許多實體企業的經營負擔,弱化了經濟微觀主體的活力。而且,政府部門非稅收入的多寡往往與財政分配和管理水平無關,卻與壟斷優勢和收費能力關係密切,一些部門之間因此而形成的收費攀比之風。由此,非稅收入幾近與行政部門的“灰色收入”相若,也正因此納稅人對之的抵觸心理強烈。

  然而,同樣是非稅收入,美國的納稅人卻樂於接受這種公共繳款形式。在他們看來,稅收是一種強制性的支出,政府由此提供的公共服務並不具備針對性;而非稅收入的收費則會讓交納者通過選擇性支出,切實享受到相應的公共産品回報。

  當然,將非稅收入打造成民眾所樂見的收費品種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其中,收費品種設立的公開意見徵詢、收費標準透明有據、使用方向受預算內監管等要素讓非稅收入具備了有償性和非強制性,易於被民眾接受。相形之下,我國非稅收入是行政力量強制推動的色彩更濃,而且費用徵收後往往難以做到“用之於民”,甚至與公共服務毫不相干。

  除了流程與監管方面的不規範之外,地方政府“創收”的衝動或許才是非稅收入快速增長的根源。近期,“地王”頻現、地價高漲,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也水漲船高,進而推高了非稅收入規模。追根溯源,在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後,地方政府非稅收入超常增長的跡象日趨明顯。

  歷次財政改革,地方政府以較少的財政收入承擔更大的責任,諸如基礎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等需要中央政府統籌提供的公共産品,已逐漸成為地方政府的重擔。按照政府經濟學的理論,地方政府也是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實體,他們承擔著維護本地區經濟發展和符合政績考核要求的雙重職能。而土地出讓等非稅收入自然就成了地方政府的首選,由此直接推高了前者的比例與規模。

  民眾在費用徵收中的集體“失聲”,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創收”衝動,讓非稅收入偏離了其本色,甚至成為了部分政府部門解決財政缺口的主渠道。失去納稅體制監管的財政收入固然能夠帶來暫時的快樂,但卻埋下了財政體制扭曲的隱患。

  □馬紅漫(上海 財經媒體人)

  相關鏈結:

責編:李二慶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