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逝世之各界追思
2006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授予季羨林等10位著名學者第一屆“蔡元培獎”。圖為大屏幕播放著缺席頒獎儀式的季羨林老先生的成就。本報資料圖片 浦峰 攝
季羨林先生去世後,本報記者採訪了他的嫡傳弟子、密切接觸過的出版人、北大的後輩教授、文化學者等,經由他們從不同角度的追憶和敘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立體的季羨林。展現他的學術、胸懷、個性、人品,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等不同側面。
季老的學問、人品都是一流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遺憾的是,由季老主編的《中華佛教史》未能在他生前出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
這些大學者的去世也代表了一個學術時代的過去,他們這代人對學術的專注、研究學術的態度與方式值得借鑒。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
他晚年雖然處在風口浪尖,褒貶不一,但他始終清醒地保持一個知識者的本色,不會被輿論所迷糊了。季先生到去世都能保持一個清醒的狀態,我覺得是值得慶倖的事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
今年的二月份,我去301醫院看望過季老,當時季老精神很好,記憶力也很好……我們説,季老一定能成為百歲老人。未想,那次卻是我惟一也是最後一次與季老見面。
———房地産商潘石屹
8月2日(實為明年8月6日)就是他(季老)一百歲的生日,《我們》欄目是週日播出,恰恰在8月2日這天就是週日,我一直認為,這是《我們》欄目與季先生的緣分……現在看來這個採訪提綱將是一個永遠無法付諸實施的提綱了。
———《我們》欄目主持人王利芬
我們曾經幾次走進季老在301的病房,和老人握手的時候覺得那是一雙瘦骨嶙峋但充滿力量的手,飽含著一種樸素的誠意,想想他的功德和學養,採訪是有壓力的,但是眼前的季老就是一個樸素但親和的老人,老人的話很慢,也不多,咋一聽似乎並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但是細細地品味卻是一番新的味道。
———主持人朱軍
據人民網、新浪網資料整理
1 嫡傳弟子
他從沒離開學術
黃寶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我這兩年沒有見到過季老,兩三年前見到他的時候,雖然他住院時間比較長,但狀況還不錯。按照我們的想法,他活過100歲應該不成問題。他昨天離世,我感到很突然。
我是在1960年成為他的學生的。當時,北大在解放後首次開梵文、巴利文班。兩位老師是季羨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五年從頭教到尾,沒有別的老師替。當時,他們倆教得很認真,而且他們當時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季老告訴我們,只要好好學,就能學會梵文,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基礎。
應該説,我們這一班學生是最幸運的。
我覺得,季老一生始終把做學問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埋頭做學問,他刻苦努力的勁頭一以貫之地持續了幾十年。從求學時代,到北大工作的時代都是如此。改革開放以後,他的名氣大了,社會活動多了,但是,他始終堅持寫文章。寫作是他生命的支撐點,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沒有變過。即使各種事務纏繞,他也一直鍾情于學術。
季老曾經翻譯過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剩下的一部《摩訶婆羅多》篇幅比《羅摩衍那》大得多,我們是集體翻譯,由我來主持的。季老對此事十分關注,他叮囑我需要注意的問題,要保證翻譯質量。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