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近日刊發了美國馬裏蘭大學帕克分校史密斯商學院教授阿尼爾 K 古普塔的《印中差距13年並非不可逾越》一文,看完全文,發現此文印中差距13年的比較並非客觀分析,用西方崇拜的抽取經濟數據推導分析,除了唬唬外行之外,掩蓋不了中印差距的客觀發展進程。那麼,印中差距真相究竟何在?
阿尼爾認為,“我們經過比較發現,印度2008年的主要經濟指標與中國在1996年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相應數據處於同一水平……這個差距並沒有20年或50年那麼多,而是十二三年。如果我們以2008年的印度GDP數據作為基礎,假定印度未來保持至少8%的增長,那麼印度2020年的GDP將與中國2008年的GDP差不多。”他説:“在1980年,中國與印度的狀況相近;1991年時,中國的發展領先印度大約5年;而現在,中國大約領先印度13年。”但依筆者推算到2020年,印中差距應為18年而非13年。
我們看印中GDP增速同比,在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為11%,印度卻達到11.3%,於是印度媒體一度鼓吹印度超過中國。第二季度,印度下調到9.3%,顯示印度已經進入衰退,筆者在2007年6月就預測當年10月底之前印度經濟必將退潮,依據是季度GDP增速環比下降只要出現一次下降15%以上的幅度,就定義為經濟衰退,比國際連續兩個季度GDP環比下降才定義為經濟衰退更早,事後的確是這樣。回顧2007年印中經濟,筆者發現印度比中國提早一年進入衰退。
2008年印度GDP為6.7%,筆者認為,在此經濟衰退之際,即便是發達國家都要進入5~7年以上的大衰退中,而印度經濟本世紀以來在全球經濟景氣時大多是6%~7%之間。綜合來看,2010和2011年,印度GDP增速也就在5%~6%,2011年後,印度年度GDP增速也就在6%~7%之間,阿尼爾竟然説保守估計印度年度GDP8%,太不客觀了。
筆者認為到2020年印中差距由13年擴大到18年,不管這一推導是否準確,但印中差距擴大化已成必然,依據如下:
1.一國經濟各種有效推動力最終都要在GDP中留下痕跡,所以,抓住GDP增速和總量也就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中國的GDP總量是印度的3倍,中國的 GDP增速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為13%和9%,印度相應為9%和6.7%,增速分別慢于中國。到2020年,中國減去26%左右的GDP總量,才是印度的13年差距。我們按印度以後GDP增速平均8%、中國為10%計算,印中差距到2020年也有17年。所以,印中差距拉大已成必然,到2020年,印中差距18年也是基本準確的。
2.阿尼爾認為“印度的人均收入低於中國2.5倍,因此屆時印度的人工成本將遠遠低於同時期的中國。在印度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印度將有比中國更強的競爭力”。
筆者認為,中國人均工資是印度的2.5倍,照理講競爭力在印度一邊,可是現實競爭力卻在中國一邊。産品競爭力既體現在配套産業鏈整個鏈條上,也體現在水、電、稅收、利率、匯率、原材料等綜合成本的總體成本上,工人工資和基礎設施只是産品競爭力的一個極少部分而已。實際上,産品競爭力還與CPI、政府補貼、規模化生産採購、能否接到大訂單、能否得到低息貸款、能否在原材料很低時擁有充足資金來抄底等有關。因此,印中競爭力不僅是企業層面的競爭,還是平臺的競爭、制度的競爭、環境的競爭之和的整體競爭。
總之,筆者認為,不能僅以從生活中抽出來的數據推導印中的差距。(吳東華)
相關鏈結:
責編:肖金平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