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級層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從區域經濟學的視角看,最關鍵的是在空間層面,推行非均衡的發展策略和分類指導、分區管理的評價體系。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政策是無空間差別的。但是在縣級層面提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是一個操作層面問題。因此就必然地牽涉到將科學發展觀理念在空間上如何落實的問題。從區域經濟學的視角,最關鍵的就是如何依據各地區不同的空間承載能力,實施空間差別化的非均衡發展戰略。
科學發展觀是人類共同的理念和目標,在這方面,發達國家的許多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實行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戰略,即依據地球空間不同的經濟活動承載能力,實現集中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我們的東鄰日本,就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日本的人口約為中國的1/10,但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約1/30,日本單位産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不到中國的1/5。
我認為,放棄抽象的理論思考,當前在縣域層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強調的就是依據不同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環境,充分考慮到資源的集約使用,包括土地資源的集約使用,推行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戰略。
國家在“十二五”期間推出的劃分主體功能區的空間發展戰略,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關鍵就是要依據各地區不同的資源秉賦、區位條件、人文環境、發展基礎以及路徑依賴等發展條件,實施差別化的發展戰略,而不是一刀切的發展戰略。
在不同地區實行差別化的區域空間發展戰略,是否會導致地區發展差距的擴大,從而和區域協調發展相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證明這是可以避免的。其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是鼓勵要素流動。這樣,生態承載能力和人類經濟活動強度相對較低地區的人口就會轉移出去,就能夠提高該地區單位人口的資源擁有水平,為當地居民的致富創造外部條件;第二是增加區域間的轉移支付。這有兩個途徑,其一是民間的轉移支付,轉移出去的人口,在發達地區創造了更高的要素回報水平,並通過各種社會網絡,回流到原居住地區,推動這些地區的福利改善;其二是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
健全不同功能地區之間的財政轉移支付是推進差別化區域空間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條件。日本經濟發達、産業高度集聚的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其人均GDP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8倍。如前所述,日本全國的産業分佈是高度不均衡的,但日本國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包括人均收入最高地區和人均收入最低地區之間的差距,僅為1.8:1。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在不同地區之間推行了大規模的財政轉移支付。
在縣級層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除了要求因地制宜地實現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戰略,鼓勵要素流動、推行財政轉移支付之外,建立分類指導,分區管理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和差別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大制度障礙,就是單一的以GDP考核為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忽略了區域間的差異性和GDP指標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導致許多地區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建設方面,如何制定針對不同類型區域的具有不同考核重點的區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典型案例
日本非均衡發展戰略借鑒
日本每單位國土面積人口的承載水平,約是中國的3倍,即便是這樣,2007年日本的人均收入約是中國16倍以上。同時,日本單位産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不到中國的1/5。
日本取得這樣的成績,和其空間非均衡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三大都市圈,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和75%的産出。也就是説,其他約佔日本80%以上面積的國土上,實際上只有30%的人口和25%的經濟活動,是低經濟活動負荷的地區,這對日本的國土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非常有利的。這種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戰略,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戰略在空間上的具體運用。
《人民論壇》 (2009-06-16 第03版)
責編:肖金平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