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8日電 題:為農民築牢社會保障線——政協常委熱議加強農村社保體系建設
新華社記者衛敏麗、吳晶晶、顧瑞珍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社會保障範圍不斷擴大,有效地保障了城鄉各類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但不可忽略的是,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然滯後。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六次會議的專題分組討論會上,這一話題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和討論。
農村社會保障應以保障農民收入為目標
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社會保障發展很不平衡。李卓彬常委説,目前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已日趨完善,而農村社會保障仍然滯後,至今仍處於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國家救助的低水平上,尚未構建一套適應農民生産與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他看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以保障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社會保險為核心,並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銜接統一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中西部一些偏遠地區,處於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帶,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農民抗災能力很弱。“建議由政府投入為主,逐步建立起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以農村居民的房屋等主要財産為承保標的,切實提高這部分農民的保障能力。”李卓彬説。
失地農民和農民工兩大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也引起了李卓彬的關注。他建議以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為契機,積極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運作模式,並逐步消除將城鎮職工和農民工差別對待的不公正現象,為農民工加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創造條件。
針對我國地區之間農村社保不平衡的現狀,李卓彬建議,制定農村社保體系建設的分類指導意見,並適時通過立法的形式進一步規範農村社保體系的建設。
從制度上實現新農保全國覆蓋刻不容緩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採用的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方式。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功能開始弱化。
康耀紅常委在調研中發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深受農民的歡迎和支持。他認為,建立新農保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途徑,應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儘快從制度上實現全國覆蓋。
“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核心是資金來源問題。”康耀紅認為,養老保險資金的持續投入是關鍵。新農保成功的主要經驗就是明確了政府承擔的農村養老保障責任,確保公共財政的支持。
康耀紅建議,採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基礎養老金,地方政府可根據自身的財力情況,靈活多樣的安排資金,調動農民個人繳費的積極性,逐步提高本地養老金待遇水平。
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臨時救助亟待加強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定期救助制度基本建立以後,大部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其他方面的臨時救助仍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
楊春興常委説,目前在個別地方,一方面醫療救助資金沉澱過多,造成了富餘的假象,另一方面因救助資金限制,眾多的困難群眾患病而家庭困難不能及時得到救治,因病致貧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有待於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其次,教育救助制度也有待於建立和完善。楊春興認為,助學貸款在某種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困難家庭學生上大學的問題,但在九年義務教育與上大學之前的高中階段的救助目前還是空白。不少農村青少年放棄上高中,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教育救助的領域有待於擴大和延伸,教育救助的制度化、規範化進程有待於加快步伐。”楊春興説,“此外,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災民救助、家庭中遇到重特大事件臨時困難救助等,還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權益還有待於進一步得到維護。”
相關鏈結:
責編:孫潔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