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環境網日前發佈《2009年上海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本市道路交通噪聲5年均未達標。2008年,本市環保系統受理的噪聲污染投訴量佔全部投訴案件的36.8%,居各項污染投訴之首。
據市環保部門統計,截至去年12月31日,本市約有237萬輛機動車,其中汽車約135萬輛、摩托車約100萬輛。機動車亂鳴喇叭這一“流動噪聲污染”不容忽視。
自2007年6月1日起,上海外環線以內區域全天禁止機動車、非機動車鳴號。“禁鳴令”發出已整整兩年,目前馬路上車輛喇叭聲確實比先前減少。但記者調查發現,近來亂鳴號現象又有所抬頭,與當前迎世博環境整治行動形成鮮明反差,亟須引起有關方面關注。
擁堵時喇叭聲此起彼伏
某個星期一上午8時左右,正值上班高峰,黃浦區老城隍廟地區人民路、麗水路口嚴重擁堵,不耐煩的司機們一聲聲地按著喇叭,尖利的噪聲此起彼伏。記者粗略統計,僅10分鐘就聽到了50次左右的喇叭聲。過路行人不由皺起眉頭,有的甚至用手指堵住耳朵。
開車上班的余先生,面對前面好久未動的汽車長龍邊嘆氣邊摁喇叭,“今天肯定又要遲到了。”記者問:“摁喇叭有用嗎?”他有點生氣地答道:“沒什麼用,但我很不耐煩,非發泄一下不可。”
李小姐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深受喇叭噪聲之苦,她説:“現在許多摩托車和助動車也都裝了像汽車一樣的高音喇叭,鳴著喇叭從我身邊呼嘯而過,耳朵‘嗡嗡’地響,令人煩躁不已。”
乘坐公交車的張先生,説出了亂鳴喇叭現象的一個原因,“眼下,許多路段局部封閉搞地鐵等施工,車道變窄了,很多路出現堵塞,一定程度上影響交通秩序。不斷遭遇擁堵,人一煩就什麼都不顧了。”
執法取證難度大
其實,多數汽車司機知道“禁鳴令”。一位羅姓車主説,“我們也不喜歡摁喇叭,但有時實在沒辦法,有些行人亂闖紅燈、亂穿馬路,鳴喇叭是為了提醒他們注意。”
針對這一説法,一位交通協管員表示反對:“行人穿馬路時忽然聽到喇叭聲,要是一慌張不知所措,呆在路中央怎麼辦?這反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關鍵是駕駛員要養成限速和踩剎車的習慣。”
另一方面,“禁鳴令”對司機們來説似乎更多的是一紙空文。“我開出租車十多年了,都沒聽過有人因為鳴喇叭而被處罰過。”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
“雖然明文規定市中心區域禁止車輛鳴喇叭,但執法時要想取證難度非常大。”一位交警告訴記者,第一個難點在於難辨鳴喇叭的車輛。第二個難點是取證。車主一般不會當著交警的面鳴喇叭,而是在一定距離以外,交警發現了上前查處,他們往往拒不認賬。並且鳴喇叭不像闖紅燈等違法行為,難以用錄音錄像設備取證。沒有證據,就不能處罰,只能對車主宣傳教育。因此,“禁鳴令目前的約束作用十分有限。”
培養良好交通習慣是根本
市區禁鳴喇叭可以有效減少交通噪聲污染,是創建城市文明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體現。
但“禁鳴”只是手段,其目的在於喚起大眾的交通文明意識,培養大眾良好的交通習慣。要禁掉的不僅是上海千萬隻喇叭,更要禁掉司機們不文明的駕駛壞習慣。當文明行車成為一種習慣,不鳴喇叭成為司機們自覺自願的行為,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專家呼籲,首先政府部門要做好深入宣傳工作,使“禁鳴令”從紙面上的法律條文轉變為市民頭腦中的文明意識。
其次,“禁鳴”知識的教育應成為新駕駛員培訓期間的重要一課。
再次,各公交和出租車公司應將“禁鳴”列為公司常規培訓項目,發現違反“禁鳴令”的司機,要專門進行教育。另外,行人在出行過程中也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減少對車輛的人為干擾,避免引發不必要的鳴喇叭。
還有專家建議,汽車製造商能否從源頭入手解決市區車輛鳴喇叭噪聲污染問題。例如:能否研製按一次僅響一二秒鐘,長按則不鳴的新型喇叭?能否研製二次按響的裝置,即一次按不響,要連續按二次方能出聲的喇叭?能否研製低音悅耳的音樂低分貝喇叭?
世博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在加快場館建設、道路整改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噪聲污染這個對市民生活和市容市貌影響巨大的環境問題。
“愛上海,從我做起!”專家建議在全市倡導文明駕車。請每一位開車的司機朋友都多一點耐心,少一點催促;多踩剎車,不鳴喇叭,向世界展現文明都市人應有的素質和氣度。只有這樣,到世博會召開時,本市道路交通噪聲才能實現達標。(趙維光 實習生徐星)
責編:汪蛟龍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