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重慶第一窮鄉”整體搬遷 動物變成新主人(圖)

 

CCTV.com  2009年06月18日 05: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重慶晚報  

正在搬遷的村民,恨不得將家裏能搬的東西全部帶走。

廟堂小學二年級,只有兩個學生。

深山中的廟堂,山高坡陡路險。

  “重慶第一窮鄉”遠去的身影

  巫山最後的廟堂(上 篇)

  不久後,“廟堂鄉”三個字,將從我市行政建制上永遠消失。

  2007年底,這個本不適宜人類生活的地方,開始生態扶貧整體搬遷。短短1年多,絕大多數人離開了這個“重慶第一窮鄉”。

  如今,全鄉2308人,走了95%。除了留守的17名幹部,只剩下135位村民。

  那麼,最後的廟堂鄉,到底是什麼樣呢?

  廟堂鄉檔案

  廟堂鄉,位於巫山縣東北部,地處高寒山區,與湖北神農架接壤,平均海拔1735米,人稱“重慶小西藏”。

  全鄉5個村,648戶2308人,特困戶402戶,特困人口1642人,佔全部人口的71.1%。全鄉一共出了2名本科生,3名大專生,27名高中生,10名教師,2名醫生。

  廟堂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1萬畝,僅有3000余畝陡坡耕地。村民大多在1000米至2400米的中高山上耕作。有金錢豹、香獐、金絲猴、娃娃魚等保護動物和珍稀植物。

  野豬“哼唧哼唧”每天來趕場,幾十隻烏鴉在灶臺上走來走去

  “快看,野豬!”5月21日傍晚,記者乘坐的越野車快到廟堂鄉政府時,山坡上幾頭野豬闖進視線,頓時驅走大家連續兩小時顛簸帶來的疲倦。

  臨時充當司機的廟堂鄉鄉長龔道輝,索性將車停下來。“嘿!嘿!”大家用力吆喝,10多米外的野豬,卻依然悠閒地邁著步子,“哼唧哼唧”,這裡嗅嗅,那裏拱拱。

  “現在的廟堂,野豬比人多。”龔道輝説,自從村民大量搬出廟堂,這裡就成了野生動物世界,經常有野豬招搖過市,成群的烏鴉飛來飛去,偶爾,還有獼猴跑到公路上學人走路。

  在鄉政府煮飯的杜德珍説,一次早起做飯,她發現幾十隻烏鴉在灶臺走來走去,估計是找吃的。至於野豬,就更不稀奇了,每天晚上都到街上“趕場”。

  當地村民對野豬早已見怪不怪,紛紛用鮮艷的彩條布將房屋和地圍起來,防止野豬闖到家裏。

  龔道輝沒有想到,短短一年多,絕大多數村民就“逃離”廟堂,野生動物成了這裡的新主人。

  其實,村民的“逃離”,早在意料之中。

  廟堂鄉黨委書記向興浩説,廟堂幾乎沒有平地,大多耕地在半山,四肢並用才能爬上去。無法澆水、施肥,只能春天站在高坡“天女散花”播種,然後坐等秋天收成。

  這個離縣城165公里的鄉,1999年以前沒有公路,出門只能步行。

  1991年,新元村村民吳祖香左腳被毒蛇咬傷,無法抬出山醫治,丈夫楊元忠只好在赤腳醫生陶忠敏指導下,用鋸子硬生生鋸斷妻子的傷腿……1999年,付出好幾條生命的代價,山民終於在懸崖上摳出一條不足2米寬的天路。

  公路通了,交通依然不順暢。一下雨塌方,就無法通行。鄉政府好幾次接到通知,匆匆趕到縣城開會,發現會已開了一個月。

  公路通了10年,死了上百人。一旦公路上出車禍,大家都不會問“死了多少人”,而是直接問“車上有多少人”。

  “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基本是廟堂的寫照。這裡每年的財政收入不足2萬元,一直是重慶最窮的鄉鎮。

  2007年夏天,突發的山洪將廟堂來回沖刷了一遍,村民最貴重的固定資産——土坯房,化成一攤爛泥。巫山縣縣委書記管洪帶隊進山視察災情,算了一筆賬:給廟堂修好公路,加上水、電、氣等配套設施,沒有1.5億根本拿不下來。

  經過慎重果斷抉擇,一場浩大的遷徙就此拉開序幕。

  祖祖輩輩生活在廟堂的村民,在摸底調查中,全鄉2308人中,有99.3%的人願意搬走,並在隨後的一年多裏匆匆離開。

  他們清楚,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擺脫貧窮。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