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12日電
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愛——寫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抗震救災一週年之際
如果説生命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尊重,那麼,在偉大中國前行的征途中,必將鐫刻危急時拯救了無數生命的人民軍隊。
如果説災難是一個民族最持久的記憶,那麼,在中華民族記憶的最深處,必將銘記廢墟中挺立起不屈脊梁的中國軍人。
汶川地震後1年裏,災區的土地上,仍然到處傳頌著人民子弟兵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愛。
把生的希望獻給人民,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60年前,詩人臧克家一首原本是為了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作的詩,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的深層思考: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
汶川的天空,銘刻著雄鷹飛過的痕跡。
2008年5月31日13時,成都軍區某陸航團51歲的特級飛行員邱光華和他的734機組——27歲的副駕駛李月,47歲的空勤機械師王懷遠,28歲的空勤機械師陳林,23歲的物資裝卸和地面警戒員張鵬,前往理縣執行救災任務。
當日下午,直升機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氣突變,不幸失事……
那是邱光華在地震災區的第63次飛行。抗震救災10多天裏,他已往災區運送物資90多噸,搶運傷員200多人。
6月10日10時55分,直升機殘骸在深山峽谷中被找到,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雄鷹一樣的5位勇士,永遠地匯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1年來,災區人民時刻想念著給他們帶來生命希望的陸航團官兵們。
2009年5月6日,汶川映秀鎮6名傷員代表提著一籃籃雞蛋和水果,來到邱光華機組生前所在部隊,看望烈士家屬。
時間抹不去心頭的傷痛,但堅強讓他們努力前行。
烈士李月的父親李兆實,這位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老人深深理解兒子的選擇:“作為人民子弟兵,應該為人民做出犧牲。”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整整1年後的這個日子,邱光華機組雕像在成都落成。這一天,成千上萬群眾自發前來緬懷烈士。
汶川的土地,見證了子弟兵的大愛永生。
2008年6月18日,再過122天就滿26歲的濟南軍區某師炮兵指揮連士官武文斌,在災區連續勞累了32天后,停止了呼吸,永遠長眠在了抗震救災的戰場上。
在由19名參與搶救的醫學專家和醫生聯合簽名的醫學報告上,寫著:“死亡診斷: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猝死。誘因:過度勞累。”
一名年輕的士兵,用生命兌現了向災區人民的承諾。
2008年6月30日,武文斌犧牲12天后,他的家鄉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程營村出現了一條新修的砂石路,由村口直通他的家門口,鄉親們將其命名為“文斌路”。
2009年4月29日,武文斌犧牲300多天后,又一條“文斌路”出現在他生前曾戰鬥過的都江堰市胥家鎮街頭。
今天,武文斌生前所在連隊官兵仍繼續戰鬥在災後恢復重建的第一線。
汶川的人民,不會忘記自己哺育的好兒女。
地震襲來時,正在家鄉羌寨北川縣擂鼓鎮陳家山村休假的第二炮兵某部羌族排長陳大桂和他的藏族妻子楊歡,在一連救了11名鄉親後,自己一家5口和另外4位鄉親被深埋進廢墟……
“大桂一直站在溝邊救人,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一家絕對跑得出來。”鄉親們含淚説。
“大桂”,成了人們由死地通向生界的橋梁,而他卻被垮塌的山體無情淹沒。
英雄遠去,但英雄所在的部隊卻從未停止過對災區的援建和援助。
第二炮兵援建的佔地45畝、建築面積17800平方米、能容納學生1080名、教職員工60名的汶川八一小學建成後,將是一所全寄宿制農村普通完全小學。
2009年5月12日,大桂生前的戰友和鄉親們齊聚在陳家山下,默默焚香,寄託哀思。
把生的希望獻給人民,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邱光華機組、武文斌、陳大桂……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英雄們,安靜地長眠于同一個地方:汶川地震災區。
勇敢,是軍人性格中最基本的因子
哪最危險,哪最需要,哪最艱苦,哪就有人民子弟兵!
1年前,在瓦礫遍地的廢墟上,在死一般的黑暗裏,人民子弟兵的迷彩是象徵著生命力量的色彩。
怎能忘記那個冒死突進汶川的武警某部參謀長王毅!
2008年5月13日23時15分,王毅帶領200名勇士,歷經21個小時,徒步強行軍90多公里,成為第一支到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並立即用海事衛星電話向上級報告汶川情況。
自此,王毅開闢的“生命通道”,使得震後隔絕了33個小時的汶川與外界有了聯絡,為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地震後,王毅被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當選為武警部隊第十一屆“十大忠誠衛士”,並升任武警某師師長。
儘管離開了災區,但王毅的心始終和災區緊緊相連,經常打電話了解災後重建情況。2009年春節時,他還專門派人前往汶川看望當地群眾。
怎能忘記那些寫好遺書高空跳傘的空降兵十五勇士!
2008年5月14日,茂縣上空。
在沒有地面引導、沒有地面標識、沒有氣象資料,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情況下,空降兵某研究所所長李振波和戰友們一起,從地震災區上空4999米的高空奮不顧身地跳下。
“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啦!”與外界隔絕幾十個小時的茂縣群眾紛紛向降落傘湧來。李振波和同伴們剛一落地,就有老百姓跑上前去,緊緊地抱住隊員們失聲痛哭。
茂縣群眾不知道的是,跳傘前,這些空降兵勇士每個人都寫好了遺書。
從災區返回部隊後,獲得“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眾多榮譽稱號的李振波,依然埋首于重型空投等方面的研究和試驗工作。
如今,十五勇士中有12名勇士依然在空降兵服役。仍然掛念著災區的他們,無不希望能有機會再去災區奉獻一份愛。其他3名勇士,1名轉業,2名退伍返回各自老家。
怎能忘記141名群眾聯名為他請功的成都軍區某部排長牛玉新!
2008年5月24日,牛玉新帶領6名戰士在江油市大康鎮舊縣村排查險情時,余震突發。
“老鄉,快走!”牛玉新背起雙腿殘疾的村民先宇順就往外跑,然後返身飛奔把先宇順9歲的侄子先康抱了出來。
就在這時,“轟隆”一聲巨響,危房屋頂坍塌,先宇順和先康原來所在的地方被磚頭瓦礫和斷梁掩埋。
“裏面還有人嗎?”牛玉新一邊喊著,一邊帶領戰士馮志偉走進廢墟。就在此時,危房一側的圍墻突然垮塌,砸向正在搜尋的馮志偉。牛玉新猛地一把將馮志偉推開,自己卻被殘垣倒塌彈起的一根斷棍刺穿下頜,當場倒在血泊之中。
經過全力搶救,牛玉新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他住院後,每天都有五六十名群眾前去探望,100多位群眾聯名按手印給中央首長寫信為他請功。
2008年6月,牛玉新被中組部評為“抗震救災優秀共産黨員”;7月,他榮立一等功;8月3日,他還參加了四川廣漢市火炬展示,擔任火炬手。
汶川地震1週年之際,牛玉新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回到了災區。
2009年5月8日,領了結婚證卻一直沒來得及辦婚禮的牛玉新和妻子張雅斐來到舊縣村,在全村1800位父老鄉親的祝福聲中,舉行了婚禮儀式。
勇敢,是軍人性格中最基本的因子!
在抗震救災這個特殊的戰場上,人們發現,這支從南昌城頭走來、歷經80年風雨征程的人民軍隊,依然大義大勇。
任何困難都壓不倒堅強的人民子弟兵
人們常説,當過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這種褒獎,源於中國軍人那特有的品質——堅強!
1年前,為了儘快搶救廢墟下的每一個生命,人民子弟兵一次又一次地搜救、搜救、再搜救,堅持不懈!
在什邡市鎣華中學,為了營救一個叫廖友瑤的小女孩,武警官兵用短鐵棍撬起樓板,用千斤頂向上托舉,用榔頭敲碎女孩雙腳上的樓板……
救援的過程異常艱難。當女孩的頭部完全露出來、喝上第一口水時,時間已過去近24個小時。
大雨如注,官兵們從頭到腳被淋得濕透。就在營救廖友瑤的時間裏,鎣華鎮又經歷了10多次余震。
女孩終於被救出時,已是5月14日淩晨2時。此時,時間過去了26個小時。
“在一座隨時可能倒塌的大樓旁搜救,完全是違章作業。”參加營救的官兵們説,“但,為了孩子們的生命,我們別無選擇。”
今天,鎣華中學——這座始建於1904年的百年老校,正在空軍部隊的援助下,恢復重建,涅槃重生。
與此同時,由成都軍區、濟南軍區和海軍援建的3所學校,主要建築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第二炮兵、蘭州軍區和武警部隊援建的學校,正在抓緊主體工程施工。
1年前,為了儘快排除災後險情,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一次又一次地拼搏、拼搏、再拼搏,前赴後繼!
山崩地裂,江河阻斷。34處堰塞湖,高懸在百萬災區人民頭上。
海拔2000多米的唐家山在地震中被削去一半,形成了一道長803米、寬611米、高82.65米至124.4米的巨大堰塞體。奔騰不息的湔河在這裡被死死圍住,形成了一個最大可蓄水近3億立方米的“天然懸湖”!
“懸湖”一旦潰決,成都平原將不堪設想。歷史上,曾有數萬生命傾滅于震後堰塞湖的潰決,損失遠大於地震本身。
災情就是命令。1000名人民子弟兵拿著手電筒,背起10噸重的炸藥和雷管連夜奔襲8小時,到達唐家山堰塞湖的壩頂上。
為了擴大泄流漕,加快泄流速度,解放軍用無後坐力炮炮擊水面漂浮物。
坐鎮壩頂指揮的,集中了4位共和國將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葛振峰,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范曉光,武警部隊副司令員息中朝和武警水電部隊政委賈方亮。
2008年6月10日17時18分,被堰塞體阻隔了整整29天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而下,順利通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
而今,已經解除險情的唐家山堰塞湖在當地政府的整體規劃中,將成為北川地震博物館系列景點中今後重點打造的“湖光山色”風光帶:當地政府準備將這裡建成5000畝規模的玫瑰園基地。若産業項目發展至2萬畝,唐家山堰塞湖將成為中國最大玫瑰園基地。
據北川農業局技術專家羅時德介紹,今年在唐家山堰塞湖周邊山坡種下的玫瑰,到明年就會開出鮮艷的花朵,預計在第三年就將達到繁盛期。
1年前,為了儘快打通震區的生命通道,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一次又一次地突擊、突擊、再突擊,堅忍不拔!
地震發生後,映秀至汶川、映秀至臥龍等路段幾乎被坍塌的山體全部掩埋,而北川至茂縣、綿竹至清平的多處路段則被堰塞湖淹沒。
再加上幾乎所有的重災縣都位於高山峽谷地區,不斷發生的余震、滑坡、泥石流,隨時威脅著搶修人員的生命安全,搶通道路的危險和艱難難以想像。
但,任何困難都壓不倒堅強的人民子弟兵。一支支專業化部隊緊急出動,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第二炮兵工程部隊震後立即從全國7個省市緊急趕赴北川,在12個小時內打通了北川縣城與外界相連的唯一一條公路。
當得知震中映秀鎮成為“孤島”後,成都軍區某工兵團最短時間內在紫坪鋪水庫建起了作業基地和門橋渡場。
武警交通部隊抽調各地兵力,穿越海拔近4000米的若爾蓋高原,連續奮戰4晝夜,打通了茂縣、北川等9個鄉鎮的道路。
……
目前,地震時幾近癱瘓的四川地震災區幹線公路網絡已恢復正常運行;曾經蜿蜒于崇山峻嶺間滿目瘡痍的各條幹道,如今車輛川流不息。災後重建物資正通過多條公路,源源不斷運抵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等縣。
唐家山堰塞湖、鎣華中學、災區公路……記憶中每一個災區地名的出現,都意味著同類災情險情的接連發生,意味著人民子弟兵一場場堅強不屈的戰鬥。
青山不語,大愛無聲。
汶川地震1週年,也是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災1週年。願逝者安息,生者奮發!(記者王玉山、徐壯志、劉永華)
相關鏈結:
責編:閆彬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