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評:治理學術腐敗亂象需穿越“三重門”

 

CCTV.com  2009年05月11日 04:4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日電 題:治理學術腐敗亂象需穿越“三重門”

  本社評論員 周兆軍

  不斷被揭露的學術造假事件,讓中國學術界屢屢蒙羞。而最近一起“師徒鬩于墻”的個案,則讓人看到,學術腐敗已嚴重動搖了學術界的師道尊嚴和倫理底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近日召開新聞發佈會,揭露其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現任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在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項目上存在“剽竊、侵奪”他人學術成果的行為。

  “學生造假,老師維護學術正義。”這起事件曝光之初,人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但經過媒體的追究卻發現,學術造假問題已非個體行為,隱藏在背後的是千絲萬縷的“利益鏈條”。而師徒之爭,恩怨情仇,公義和利益,還很難説清楚孰輕孰重。正是“利益鏈條”的鬼使神差,才讓學術腐敗問題成為罩在學術界頭上的一道“魔咒”。

  有人把學術腐敗歸納為十種“症候”:一是粗製濫造,拼湊抄襲;二是造假浮誇,虛假引進;三是“跑部錢進”,錢權交易;四是近親繁殖,學術亂倫;五是師生沆瀣,互相利用;六是內定獎項,關係評審;七是買賣論文,互搭便車;八是熱衷社交,注重創收;九是學霸橫行,排斥異己;十是派系惡鬥,互相傾軋。

  如此亂象橫生,足以説明學術腐敗已成為阻礙學術繁榮與科技發展的“心腹大患”,啟動治理這一頑疾的系統工程迫在眉睫。單靠“老師揭露學生”的自曝家醜或幾個“打假鬥士”的孤兵作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遏制學術腐敗,要穿越“三重門”。

  第一重“門”,建立起更合理的科研評價機制。

  中國目前不合理的科研評價機制,是造成抄襲、造假現象橫生的一大誘因。近年來,國內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門推行一系列帶有濃重工具性色彩的改革,不尊重科學和人文學術的內在要求,採取簡單的量化標準作為評價和獎罰的尺度。只是很多人為了評職稱而出版著作、發表論文。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愈演愈烈,跑關係、用權力,公款出版著作現象應運而生,注水論文、劣質著作氾濫成災。

  第二重“門”,健康的學術環境離不開健康的學術批評。

  批評者的缺席和沉默造成了學術腐敗的流行。因此,遏制學術腐敗,就要善待學術批評。學術批評的健康開展與發展,客觀上,需要一個民主的學術環境、寬鬆的輿論氛圍;主觀上來説;尤其需要學術至上、求真求實、與人為善的科學態度。

  第三重“門”,道德自律是最後的關口。

  學術不規範,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難以究之以法。通常更有效的行為約束,是道德自律。要應對學術腐敗現象,除了進行政策調整、輿論監督之外,更應當注意從倫理上進行矯治,即通過強化學術研究者的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引導和教化其發揚本心、擴充善性,以規範和調整其在從事學術研究時的內心秩序。

  站在社會轉型的十字路口,中國的知識分子面臨太多的選擇。在紛蕪雜亂的社會問題中,在眾多的選擇中,學術界有責任在公共社會發出自己理性的聲音。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平實;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潛心創作;少一些腐敗之風,多一些職業責任心。

  相關鏈結:

責編:李二慶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