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5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7時20分報道, “五一”小長假前兩天,北京、天津、武漢、廣州等各大城市百貨零售業、餐飲業銷售火爆,商家降價、打折、送積分等促銷手段層出不窮。然而有消費者反映,商家的很多促銷手段暗含陷阱,有"消費欺詐"之嫌。因此,中央臺記者丁曉兵"五一"期間對北京一些商家的促銷手段做了調查。
主持人:"五一"期間,北京的各大商場紛紛推出降價、打折、送積分等促銷措施,應該説各種促銷活動讓人眼花繚亂。那麼你做了哪些調查,有什麼發現?
記者:每到節假日我就發現,北京的電信、電器商場的促銷廣告常常佔據平面媒體的一半的主要版面,而且以前是返券比較多,北京市禁止促銷返券以後,大部分的商場推出了降價的優惠,也有商家聲稱買一送一,我首先想了解一下這裡面有沒有消費陷井,在北京牛街附近,一家知名的電器商場推出這種手機指定機型買一送一,買一款價值1980元的手機,送一款價值298塊錢的普通手機就是你一算好象實際價格還不到1700元,感覺很實惠,我也對比了其他的商場,價格最低只能降到1800,感覺好象價格是合適的。
手機銷售人員私下裏告訴記者,這種所謂的買一送一,表面看讓利消費者,實際上就是把不好賣的,又不值錢的廉價機型,搭配暢銷機型賣給消費者,説是200多的手機,值不值200多不好説,你不需要兩部手機,買一送一就等於多花了一部手機的錢,就等於買了一個多餘的東西,花了不需要花的錢,合算不合算,其實很清楚了。
這種買一送一、滿多少減多少也好,最終的目的是形成連環套,讓消費者多買商品,湊齊所謂的優惠,結果“減價加贈品”就變成了誘惑消費者盲目衝動購物的誘餌。
主持人:大家日常生活聯絡最密切的地方是超市,所以很多人更關心超市的很多促銷措施會不會也有什麼貓膩?
記者:我也專門跑到北京海淀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調查,大部分商品在51期間的降價幅度接近5折,結果發現超市的價簽有調整的嫌疑,我看了一款清潔泡沫産品,原價是19,現價同樣是19元,商家顯然因為疏忽,原來的價簽沒有來得及收起。可是促銷人員一口咬定原價是28,降到19,實際上原來就是19,一直到記者指出原來的價簽還在,銷售人員才不跟記者爭辯。我還看到一款蠶絲被,原價299,現價是169,後來遇見一位來買東西的大媽,她説她早就看好這款蠶絲被,她來了才發現,打折後的價錢和平時看到的價錢一樣,原來是169現在還是169,不像促銷員説的價格打折了。
主持人:像這樣的欺騙性促銷可能騙不了像大媽這樣經常逛超市的人,但是可能騙了我們這樣很少逛超市的人。
記者:作為成熟的銷售業態,超市的商品部可能有那麼高的利潤率,就是實際上超市的利潤率很難超過10%,所以超市的很多商品如果打折超過50%或者接近50%,都是不可思議的。要麼原來的價格虛高,如果那樣,東西根本賣不動;要不然就是為了促銷需要,提高了商品價格再打折。
主持人:現在城市裏的很多居民隨身都會帶著好幾家商場的會員卡、貴賓卡,習慣了在商場消費積分,然後用積分換禮品,樂此不疲。但是很多時候,換完了禮品才發現,為了湊積分,不知不覺間就買了很多其實不是很需要的東西。這應該也是一種消費陷阱吧?
記者:對,同樣在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商場我就發現,購物換禮品送積分,吸引很多的年輕的消費者他們對這種促銷手段很感興趣,但是最初的消費預算不會很高。
比如我在商場的會員中心看到一位很高興的年輕消費者,他被商場告知,想參加活動,至少得先消費300塊錢才行,顯然他的消費不夠300,不滿300就不能積分換禮品,想換就得再消費,辦了會員卡有什麼好處,其實1000的積分職能換一雙襪子或者一個購物袋,而且每1000分才能換一樣東西,換完積分到6月份就清零,只要不夠1000就被清零。
主持人: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因小失大,而且很多遊戲規則是商場一方制定的。雖然正值國際金融危機,但今年"五一"小長假,百貨零售業和餐飲業銷售仍然很火爆,怎麼看這種現象呢?
記者:我覺得,其實還是這種長假消費的慣性作用,今年的小長假一個是比較短,另外很多地方遭遇了陰雨天氣,很多人的出遊衝動轉化成購物的衝動,小長假釋放出來了,但是作為商家來説,不管銷售是不是火爆,誠信經營應該還是第一位的,去年本身全球遭遇金融危機以後,消費的趨向就比較謹慎,反應在商業銷售商,就是銷售的增長幅度出現了最近幾年很少見的回落,一個是消費者不再大把支出,商家的銷售就低迷了。
主持人:消費者該如何防範消費陷阱?
記者:這方面很多人也有總結,基本上就是四招,第一要貨比三家,多了解商品的行情,多走幾家店面,全面了解商品的價格信息,這樣不會被打折的現象衝昏頭;第二個是避免衝動消費,很多人掉進價格陷阱往往是衝動消費造成的,原來沒有購物計劃,看到有折扣以後,忍不住去買,過完節就發現價格更低,只要不衝動,這也可以避免;第三是選擇對比較大、比較成熟的品牌,因為他們的營銷戰略比較成熟,出現欺詐現象的可能性相對來説比較小;第四招就是發現欺詐以後要敢於維權,勇於維權。杜絕價格欺詐光靠主管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廣大消費者一起來監督。
責編:張仁和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