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老上訪專業戶,我負責任地説,不説100%,至少99%以上精神有問題,都是偏執型精神障礙。”
北大教授孫東東對《中國新聞週刊》説的這番話顯然是犯了眾怒,網上質疑聲和罵聲一片,網友甚至簽名要求其道歉,紙媒評論也呈一邊倒的局面。有人也擔心這話是不是被“誤解”了,不想孫教授卻發出了道歉聲明,顯然是承認説過那樣的話。
中新網上的這篇道歉詞稱:“因語言表述不當,引起一些爭議和誤解,對此深表遺憾。”
精英的傲慢和偏見,學術操守在哪
為什麼公眾對一些專家的發言常常不以為然?主要還是這些專家發表的論述不靠譜,媒體稱之為“精英的傲慢和偏見”。專家應該明白,以頭銜和專業唬人,越來越不靈了,而堅守自己的專業操守才是學者的底線,也是贏得尊重的起碼條件。
頂著北京大學司法鑒定室主任和國家衛生部專家委員頭銜,孫東東言之鑿鑿、“很負責任”地發表有悖常理的觀點,成了“傲慢與偏見”的最新一例。
精神病的界定、上訪者患病的具體原因和數目,這些都是極為嚴肅科學的話題,也事關上訪者的尊嚴和人格,為什麼就這麼敢輕率下斷語呢?
媒體曾報道,有的地方把上訪者強行關進“精神病房”接受“治療”,或者帶到“學習班”變相“軟禁”,派專人常年“截訪”的更不在少數。在這樣的現實面前,無怪乎孫東東的言論被媒體認為是在為這些違法行為提供理論支持。
靠什麼來約束專家以“負責任”的態度説出“不負責任”的話?《長江商報》評論提供了幾招:一靠對聘用機關及其負責人嚴格問責,使他們必須聘用有真才實學敢講真話的人才,而不會用南郭先生與應聲蟲。二靠對專家學者的問責,對違背良知亂“論證”、忽悠公眾而失去公信力的專家,無情地淘汰掉。三是落實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的制度,論證不走過場,讓利益攸關方都有參與博弈的機會,讓公共決策經過廣泛的辯論,使專家不能不慎重對待自己的職業信譽。
《南方都市報》的評論則認為,具體到每個學者,有限的知識背景,使其結論也可能是有限的。肩負重任的專家,更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局限性,以免落入盲人摸象的境地。而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比如對弱者的同情,可能會幫助專業人士彌補技術的局限,獲得更大的視角。
孫東東在道歉聲明中説,“今後將更加努力學習,謹言慎行”。其實,這倒也不必,只要是認真調查過,思考過,而不是“拍腦袋”説話,該説的話還是要説。況且,誰沒有説錯過話呢,那不是下次不説話的理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