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懷念,是一種承擔苦難的力量--獻給汶川大地震後首個清明節

 

CCTV.com  2009年04月04日 18: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清明追思 無盡的愛

  4月2日,當地群眾在北川老縣城祭奠親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老縣城于4月1日至4日解除封禁,北川籍群眾可進入老縣城祭奠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難的親友,前來弔唁的人群絡繹不絕。新華社發(鐘敏 攝)

  新華網成都4月4日電 題:懷念,是一種承擔苦難的力量--獻給汶川大地震後首個清明節

  新華社記者 劉大江、叢峰

  天色暗淡,細雨霏霏,哀樂低回……4月4日,汶川大地震後首個清明節。

  哭聲與哽咽匯成一條悲傷的河,在地震災區的每個廢墟上、每個人的心裏流淌。一路走過北川、汶川、青川,走過所有的地震災區,那裊繞于斷壁殘垣之上的香火,以及淚雨滂沱的慘澹面容,讓我們心碎,但他們擦拭眼淚走向廢墟外新生活時的那份堅定,又讓我們久久感動。

  懷念使人堅強,更給生者以承擔的力量。幾千年來,正是這份對於苦難的沉默堅韌、氣吞山河的承擔,我們民族才歷經劫難而生生不息。

  在清明節對於逝去親人的集體記憶中,災區尚未癒合的創傷依然令人疼痛

  4月1日,是北川縣城第三次解禁的第一天,飄飛的細雨和瑟瑟的寒意中,記者遇見了獨自給遇難丈夫燒紙的北川農村婦女朱秀華。

  臉龐憔悴,雙眼紅腫,拎著一個裝有祭奠物品的小布袋,朱秀華向記者友善地點點頭。她告訴我們,她曾經有一個非常能幹、非常體貼的丈夫,有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她平時只負責操持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根本不用考慮經濟問題,丈夫在縣城搞裝修,每月掙三千塊錢,家裏的錢用不完,住宅5年內新修了兩次,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她感覺自己像一隻幸福的小鳥,丈夫的胸膛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港灣。

  但“512”大地震摧毀了這一切,丈夫被永遠埋在縣城農貿市場廢墟下。

  全家5口人的生活重擔,現在全壓在她一個人的肩上。伺候多病的公公婆婆,照顧讀初中和小學的2個兒子,白天還得到建築工地上幹男人幹的體力活。因為是小工,工資很低。幸虧有政府資助和志願者幫助,學校減免兒子的學費,日子才勉強過得下去。

  在縣城廢墟警戒線外面,遙對農貿市場方向,她找了一個小小的空地,用樹枝在泥地上畫了兩個圈,寫上遇難丈夫和父親的名字。這是當地風俗,因為遇難人多,燒的紙錢不寫上親人的名字,他們收不到。

  “你一路走好!你不要擔心,再苦再難,我們也要好好活下去。”臨走時,她對廢墟下面的丈夫説。

  在清明節對於逝去親人的集體記憶中,災區尚未癒合的創傷依然令人疼痛。

  4月4日,以賣菊花為生的青川縣農民何先通像以往一樣,拿著一束菊花,來到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祭拜臺,獻給在地震中遇難的妻子。就在腳底下40多米深的地方,相濡以沫20年的妻子,連同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家和所在村莊一起,被垮塌的山體永遠埋在那裏。

  何先通賣的菊花,是兒子何元開在成都買了托運回來的。3日,何元開抱著一束菊花,在成都望著家鄉青川的方向。清明節到了,他特別想念遇難的媽媽。

  清明的微風,帶著憂傷的哀鳴,吹過災區的斷壁殘墻;清明的細雨,裹著心酸的哽咽,灑過災區的大街小巷;清明的淚水,相擁著悲情的風雨,在災區人們的心頭流淌。

  悲情直抵人的內心深處,它是對逝者的哀悼,但絕不是來自生者的怯懦。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