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評:理性看待我國GDP躋身“三強”

 

CCTV.com  2009年04月01日 15: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求是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07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最終核實數據,按不變價格計算,GDP比上年增長13.0%,現價總量達到25730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公佈後,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美國彭博新聞社的報道稱,中國2007年GDP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BBC評論説,最新公佈的數據再次證明了中國正朝著超級大國的方向穩步發展。面對國外媒體的這些説法,我們必須清醒分析,理性看待。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成就斐然,世人關注。在我們倍感自豪的同時,更應保持清醒的認識:現階段的中國只是一個經濟大國,建成經濟強國的路還很長。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儘管GDP總量躍居全球第3位,而人均GDP卻仍處於全球第100位前後。這一客觀事實説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階段,我們只有理性看待GDP躋身全球“三強”,才能防患于未然,在繼續促進經濟總量提升的同時,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集中精力解決好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問題,努力使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生産力發展水平較低,區域間發展還不平衡,綜合國力不強,國民總體生活水平在世界排名靠後。聯合國發佈的人類發展指數(HDI)顯示,中國在2007年排名81位,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現階段,我國人均GDP還不到2500美元,剛剛走出低收入國家行列,正在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是矛盾凸顯期,我們將面對影響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各方面因素的挑戰,特別是要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只有保持足夠的清醒,沉著應對與妥善解決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國還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産業結構不盡合理,加之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直接影響著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尤其是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與GDP結構呈明顯的“非對稱”特徵,約有近一半的勞動力還在從事傳統而低效的農業生産。與此同時,我國第二産業GDP比重接近50%,但其吸納的勞動力僅佔20%左右。近年來,我們努力把第二産業的GDP比重降到50%以內,但第二産業增長依然過快,比重變化不大,其中仍以重工業增長為主。目前,我國第三産業産值比重僅為1/3略多,第三産業勞動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這説明我國經濟的現代化程度還不夠高,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還不協調,城市化與第三産業的良性互動局面還未形成,結構調整的步伐必須加快。

  由於我國産業技術水平低,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發展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沉重,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産要素的粗放投入實現的。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中央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並制定了節能減排等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政策措施。這些政策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未根本轉變,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特徵仍然突出,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影響和壓力仍在持續。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這一點應當引起各級領導幹部的足夠重視。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和出口推動的,國內需求的增長相對遲緩。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對外貿易失衡等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2007年,全國居民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繼續下降。去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擴大內需措施,推出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使得投資比重快速上升。隨著外需的萎縮,近5個月來我國外貿出口連續負增長,使得國民經濟發展動力趨緩,這需要我們高度警覺。要及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儘快把經濟增長的立足點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上來,形成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應當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大,今後增長的難度也在增加,走向製造強國仍需付出艱辛努力。從總體上看,我國仍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儘管“中國製造”在改革開放30年中走遍全球,充分體現了中國參與世界經濟能力的增強,但我們更要看到“中國製造”本身存在的問題。去年5月,我在考察美國市場時,和一些美國廠商代表座談,並聽取了在美工作的中國企業界人士對“中國製造”含義的理解。大家都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來料加工”是完全必要的,這是産業轉移的必然趨勢,即使在今天,也不能中斷這種産業的延續。但現在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從政策和資金投放上引導企業開發和運用新科技、新工藝,加強自主設計製造,自主開拓出口市場。只有像海爾這樣真正“中國製造”的企業越來越多,才能形成我們自主知識産權的品牌,才能使我國的製造業真正發展起來,才能最終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

  美、日及西歐發達國家是最早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國家,目前已經率先邁入以信息産業和高科技為主導的新經濟時代。其衡量標準主要是在GDP結構、勞動力結構、生産效率、能源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國民受教育程度、醫療衛生、公民意識、道德水準、文明禮貌等方面的表現。與這些指標進行對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邁進比較發達和發達國家行列還需要長時期的自主創新、艱苦奮鬥。

  GDP總量躋身全球“三強”,為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使我國現代化建設站在了新起點上。在中國經濟增長趨勢不可逆轉這一大背景下,我們深信,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良機,加快發展不放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力推動結構升級換代,努力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作者:中國生産力學會會長 王茂林)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