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3月22日電(記者曹霽陽)在對西安市一處古代墓葬的發掘試驗中,中國研發的考古機器人進入情況不明的墓穴。地面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通過筆記本電腦,實時觀看機器人“看到”的景象,接收它傳回的各種信息,據此制訂下一步發掘方案。
這項名為“考古發掘現場智慧預探測系統”的研究項目,是中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研發”的子項目。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家博物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研製。
據對該項目給予大力推動的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鐵付德介紹,這個系統目前主要應用場合為考古發掘現場具有下空空間的古代墓葬,因古代墓葬內常有有害氣體,利用考古機器人可以預先探測取得古墓內部的各種信息,不僅有利於考古人員的人身安全,有利於制訂更加科學的發掘預案,而且對於重要文物出土後的保存條件的研究,也將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負責項目全程指導的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中心主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李澤湘説,這部機器人有著更符合考古發掘要求的“體形”“視覺”和“嗅覺。”
承擔研發任務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朱曉蕊博士説,研發過程的最難點並不在機器人技術本身,而是如何在考古發掘需求與機器人技術之間找到結合點。例如只有把墓穴出入口的大小、輔道的長短、需檢測氣體的種類都確定無誤,才能製作出相應的機器人,否則就不能適應考古發掘工作。而隨著考古發掘探測要求的升級變化,對機器人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對中國考古探測技術的提高具有劃時代意義。
責編:趙德禮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