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明(右)指出,工聯會去年共處理1047宗勞資糾紛個案,較2007年大幅上升42%,主要涉及裁員及申索解雇後賠償,追討金額更高達1.8億多元。(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新網3月16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金融海嘯爆發後,香港各行各業的裁員減薪潮不絕於耳,手法更層出不窮。工聯會透露,不少企業逐漸採用“陰幹式裁員”,即以逐一裁員方式,降低社會及工會注意,其中以銀行、酒店、航空公司等情況最為普遍。
面對金融海嘯,工聯會去年共處理1047宗勞資糾紛個案,較2007年的736宗,大幅上升42%,涉及追討金額高達1.83億元,也較2007年的7600多萬元,飆升1.4倍。工聯會常務理事葉偉明表示,追討金額當中,以追討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及代通知金的個案升幅最大,分別較2007年上升1.38倍、1.52倍及1.36倍,主要涉及服務業、製造業等行業。
此外,工聯會勞工服務中心去年接獲的電話查詢達13135人次,較2007年的10960人次,上升20%。葉偉明透露,電話查詢當中,詢問遣散費的數字有上升趨勢,由2007年的782宗查詢,增至去年的1026宗,其中有436宗查詢,是在金融海嘯後10月至12月期間出現,佔總數逾42%,反映金融海嘯後不少公司紛紛選擇裁員,以減少經營成本。
葉偉明説,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不少公司逐漸採用“陰幹式裁員”,透過每星期或每月逐少裁員,降低社會及工會注意,減低公司聲譽受損,並且避免在大規模裁員後,出現集體員工的抗爭行動。
“不過實際上公司只是花較長時間裁減原先訂立的員工數目”,當中以銀行、酒店、航空公司等情況最為普遍,“特別是銀行,由於分行較多,每間分行減少一兩人,都有數十人被裁”。葉偉明指出,這種做法只會造成更大反感,“是製造白色恐怖,只會對整體勞資關係造成更大損害,而且令其它員工感到人心惶惶”。
雖然金融海嘯打擊多個行業,不過也有部分行業得以維持。葉偉明説,這些公司“不是無錢賺,只是賺少了錢”,不過僱主卻以金融海嘯為藉口,趁機裁員減薪,例如裁減一些年資及薪酬較高的員工,並換上其它新人,以此減輕營運開支,或者單方面要求員工更改雇傭條款,強行減薪或削減福利。
葉偉明表示,不少公司員工被安排放無薪假期,以每月放2至3天的情況最為普遍,“更有物流公司,要求員工每月只返十幾天工,人工相等於減少一半”。
面對層出不窮的裁員減薪手法,葉偉明呼籲員工應加強警惕,當僱主要求員工簽署文件時,應了解條文內容,不要輕率簽署,即使接受減薪方案,也應與僱主達成協定,以薪酬調整前後兩者較高的工資,作為計算遣散費的基準,“以防有僱主借共度時艱為名,在扣減工資後裁員,以減少支付遣散費”。他又呼籲僱主應負起社會責任,不要因一時利潤減少,而將責任轉嫁予員工,應同舟共濟,共度時艱。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