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網絡成癮孩子的背後,都會有一個辛酸的故事和一個哭泣的母親。今年的重慶“兩會”上,人大代表張維侖建議設立青少年網癮戒除中心,讓悲情故事變得溫暖,讓傷心母親開始微笑。
“網絡成癮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對社會的危害甚至超過了‘海洛因成癮’。”張維侖説,“有媒體報道,有的圖書館竟成了孩子們上網打遊戲的地方,這怎麼行?青少年網癮問題不斷蔓延,我感到不滿和痛心!”
在這名人大代表心目中,“中心”的設立僅僅是一個具體抓手,社會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還需要更完備的一攬子方案。
張維侖對青少年學生網癮問題的關注,始於心理諮詢師羅練轉述的網癮學生趙鳴(化名)的故事。
趙鳴在上初二時,通過QQ聊天,和大連一名13歲的女生開始“網戀”。從此,這名優秀生的成績直線下落,有時甚至考試不及格。
家長在得知實情後勸阻他,趙鳴卻用割腕自殺的方式對抗,兩代人之間立起了厚厚的一道墻。不得已,父母帶著趙鳴遠赴大連。兩名稚氣未脫的“戀人”第一次相見,女孩卻告訴趙鳴,自己和另一個網友好上了。“人為啥子這麼複雜?”遭受巨大打擊的趙鳴開始敵視一切,把自己牢牢封閉起來,更加沉迷網絡。
諮詢師隱瞞身份和他接近,慢慢打開他的心結,目前,其網癮和世界觀有所改變。但這段波折,卻讓趙鳴本該流光溢彩的青春承受了過於沉重的黑色代價。
這件事讓在三峽庫區偏僻農村長大、靠自學考取研究生的張維侖觸動很大:與自己兒時連電視機都沒見過的學習環境相比,如今的孩子有了太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可是,這柄雙刃劍弄不好卻反而害了孩子。
隨後的6年多時間裏,張維侖密切關注青少年網癮問題。去年1月21日,他深夜造訪網吧,發現網吧的實名登記仍存在漏洞。今年,他到團重慶市委聽取相關人士的介紹和建議後,決定在人代會上呼籲設立青少年網癮戒除中心,讓那些難以自拔的孩子擺脫對網絡的過分癡迷。
這份1000字的建議,來自這名人大代表6年多來的奔走和思考,凝結了各級團組織的心血和熱忱,背負著1300萬重慶青少年所在家庭的期待。
去年年底,重慶市教科院開展了一次調查,多達89%的班主任認為,“負面作用最大的校外課餘活動是學生沉迷于網絡和電子遊戲”。
重慶市12355青少年服務台2008年下半年所接聽的5000多例熱線求助電話中,超過40%都是關於網絡成癮的求助。10多位因孩子上網成癮而不得不放棄工作陪讀的大學生家長代表集體來到服務台求助,哭訴著請志願者“救救他們的孩子”。據稱,在大學城因孩子上網陪讀的家長已達數百人。
沉迷于網上描寫男同性戀感情的小説和漫畫的未成年“腐女”也開始出現,讓人擔憂。
“已有兩部法律對未成年人進入網絡作出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張維侖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3條規定,國家採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産品,推廣用於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新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3條規定,營業性歌舞廳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應當設置明顯的未成年人禁止進入標誌,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
張維侖説,面對網絡這個神奇的魔法機器,要讓它在青少年成長方面揚長避短,需要在疏和堵兩方面下工夫。而建立青少年網癮戒除中心,則是這個系統中最後一道防洪閥。
為使“中心”能順利建設、平穩運行,他建議,市發改委立項建立青少年網癮戒除中心;市編辦配備3~4名事業編制人員;市財政將青少年網癮戒除中心運行費用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專項撥付。
責編:閆彬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