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田剛:無論走到哪,我都心繫祖國

 

CCTV.com  2009年01月08日 13: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中國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田剛

  26年前我唸書的時候,常有人提到那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激勵我們為國家和民族的崛起而發奮讀書,這麼多年來,我感到這種責任感在自己身上一年比一年更強烈,總在促動我思考怎麼學以致用,為我們國家的數學發展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在年輕數學人才的培養上。

  1988年在美國畢業後,我很快找到了終身職位,3年後,我開始經常短期回國。我喜歡回來為國家服務,原因在我很小的時候,那時還沒有恢復高考,年少的我就想,能留在城市裏找個工作就不錯了,但高考給了我改變人生的機會,之後,在北大讀研,由國家公派自費留學,又給了我一個機會,使我得以施展才能,在國際上取得一定的成績。這些給我的感觸太深,所以一有了穩定的工作,我就想回來帶帶學生,講講課,希望能給有潛力、有能力的年輕學生提供這樣一種機會:接觸更新的知識,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向。同時,我還想為發展中國的數學盡一份力,為中國成長為一個數學強國而盡一份力。

  1998年,我和數學學院同仁們向北大提議創辦“特別數學講座”,組織一批高水平的留美中國數學家回國講學,把世界數學最前沿信息介紹給國內的莘莘學子。倡議很快得到了陳佳洱等校領導的支持,現在,這一講座已在北大連續舉辦了多期。1999年,作為北京大學推薦的海外著名學者,我受聘為國家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這是我覺得最榮幸的事情。2000年,在國家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們開辦了數學夏令營,向中學生介紹一些現代數學主流的、前沿的東西,這個課很難講,因為既要前沿,又要聽講者能接受,但我們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中國數學的發展,需要各種層次上的發展,其中關鍵的一點是要培養新人,培養那些有可能成為數學家的人。

  這些年我還在北大組織本科生讀書班和研究生討論班,在這些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在數學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創新。我們組的青年教師朱小華先後獲得了“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並於2005年榮獲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意大利)頒發的ICTP獎。另外,還有一大批年輕人也成長起來,他們開始和國際上的研究方向接軌,已開始做世界前沿的工作,説實話,雖然這麼多年我在國際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回到國內看到自己的學生和合作者獲得成績和進步,那種充實和滿足感是難以形容的。而且,因為他們的成長,我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有了越來越多有實力的合作者。

  轉眼十多年過去了,回想回國所做的一切,我想我沒有虛度。現在,在北大數學學院同事的努力下,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建立了新型的工作機制,凝聚了一批優秀學者,向著國際化的數學人才培養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和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這一目標邁進。

  在國外學習工作十多年了,也經常跨國旅行參加學術活動,但我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中國國籍。從小就是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中長大的,無論走到哪,我的心裏都牽掛著祖國,此情此緣真是無法割捨的。所以,從10多年前開始,我每年都要回來工作一段時間,起初每年只能回來一兩個月,1998年後,每年能回來4個月,近幾年來,每年都回來6個多月——我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特殊的經歷令我心裏常懷報國之心,為祖國的數學發展竭盡全力,也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沒有變過的一個信念。(記者 王慶環 通訊員 郭俊玲 採訪整理)

  人物簡歷:田剛,1958年生,江蘇南京人。198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數學系,1984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學院西蒙講座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1998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北京大學的特聘教授,後轉為講座教授。獲美國國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獎,美國數學會的韋伯倫獎。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當選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在國際雜誌上共發表論文120余篇,解決了一系列復幾何、辛幾何、幾何分析及數學物理的重大數學問題。

責編:趙旋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