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1997年底,中央軍委確定鐵軍開始由“摩托化步兵師”改制轉型為我軍“第一隻輕型機械化步兵師”,十年間,這次裝備轉型走過了一段並不平坦的艱辛道路。 |
CCTV.com消息(新聞會客廳7月18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師長楊劍
這是2004年9月,名為“鐵拳──2004”的涉外大型實彈軍事演習,陸軍輕型機械化步兵師進行山地進攻戰鬥。
這是2005年7月,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解放軍第一次以師為建制單位和外軍聯合進行兩棲登陸作戰和強制隔離作戰演練。
這兩次演習都着眼於打贏機械化和信息化戰爭的要求,將戰場感知、指揮控制、火力運用、陸空協同、信息對抗,貫穿全過程,一萬多人參加的大型演練,戰車隆隆,但整個戰場卻不見幾個兵,全面檢驗和體現了機械化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演習獲得了完滿成功,令國內外的軍事觀察家讚嘆不已。
李小萌會見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師長楊劍
實戰演習
軍隊訓練
擔負演習任務主力的這只機械化步兵師,就是解放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被譽為“鐵軍”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而在軍演現場上,這只部隊所配備的各種輪式步戰車等輕型機械化主戰裝備,更是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997年底,中央軍委確定該紅軍師開始由“摩托化步兵師”改制轉型為我軍“第一隻輕型機械化步兵師”,這標誌着解放軍步兵裝備的列裝轉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十年間,這次裝備轉型卻走過了一段並不平坦的艱辛道路。
詳細內容:
李小萌:您好觀眾朋友,歡迎來到《新聞會客廳》。一支有着悠久的歷史和顯赫戰功的隊伍,成功地轉型為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機械化部隊,到底經歷了什麼,今天我們就請到了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師長楊劍,歡迎您。
楊 劍:主持人您好,大家好。
李小萌:一聽我們的掌聲就知道今天的觀眾也非同一般,他們是軍姿軍容相當整齊漂亮的戰士們,同時也包括了濟南軍區某紅軍師的副參謀長陳曉楠和這個師的葉挺獨立團政委張友書、秋收起義紅二團二營教導員徐洪剛。歡迎大家。我們説到某紅軍師是從摩托化部隊轉化成機械化部隊,首先得給觀眾介紹一下這兩個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楊 劍:按照我們解放軍的軍營來講,這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摩托化步兵作戰行動當中是以徒步方式,運輸車只是一種輸送載體,機械化部隊是利用了綜合集成的一個裝甲平臺,就是攻擊、防護、機動和通信為一體的這麼一個平臺,實施機動,實施作戰。
李小萌:是個根本的轉變,但第一步我們看到的先是裝備上的變化,這個裝備的變化您跟我們講講都變成了什麼?都有了什麼新的裝備補充進來?
楊 劍:裝備的變化,最主要的是把我們傳統的摩托化步兵的那種輪式運輸車改變了以裝甲裝備為載體的高度集成的一種叫作戰平臺,這種平臺是解放了我們傳統的步兵的雙腳,現在我們的機械化步兵主要是利用這個平臺,擺在大家面前這個平臺。
李小萌:主要就是它嗎,換裝主要是換它嗎?
楊 劍:換裝主要是換它,它叫92輪式步兵戰鬥車。另外它只是其中一種裝備,和它配套的,那就比較多了。
李小萌:像您還準備了圖片吧。
楊 劍:對,92輪式步兵戰鬥車,這是我們的作戰裝備96式中心坦克,這是92輪式步兵裝甲輸送車。這是裝甲偵查車。
李小萌:這個現代化和科技含量都更高了,像我們普通老百姓平常以前開微型車,後來變成開豪華車了,這種變化怎麼那麼難呢?難在哪兒呢?
楊 劍:這種變化應該説還是一個思想觀念的變化吧,應該説我們部隊的轉型從1997年開始,一直到2002年年底,經過軍委總部五年驗收,我們七個方面19個內容全部達到優秀成績,換句話説,我們師經過五年的轉型,在2002年,全師形成了一個機械化部隊的戰鬥能力。
李小萌:從低檔裝備換成高檔裝備,怎麼一下要用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一個完整的轉型呢?
楊 劍:應該説我們部隊五年轉型,不謙虛地講還是比較快的,這種轉型為什麼這麼艱難呢?最困難是一個思想觀念的蛻變。
李小萌:當步兵戰鬥車第一次開進軍營,戰士們看到它是什麼樣的反應?
楊 劍:看到它是很震撼的反應,這種震撼是什麼震撼呢?第一,沒見過,第二,不知道怎麼用,很震撼,也很神秘。第三,還有一種比較恐懼的心理,因為這個裝備到了部隊來了以後,我們怎麼掌握它?它是個高科技的産品,它不僅有機械的、電子等等行業的一些技術,他需要掌握,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帶來了一種訓練和作戰指揮的轉變,那是深層次的東西,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東西。
李小萌:一個新的裝備來了,要不我們就找師傅去學,要不就是照着説明書來學,這樣的方式去學習的話很難嗎?
楊 劍:非常艱難,面臨的問題和矛盾非常突出,首先是沒有教材,只有一本説明書。第二,沒有指導法規,這種新裝備,這幾個專業的訓練究竟依據什麼方式,按照什麼方式來組織訓練,用什麼手段來組織訓練。
李小萌:全得靠自己去摸索才行。
楊 劍:第三沒有模擬訓練器材,模擬訓練不過關不能上車的。第四,最關鍵的一條,我們過去是摩托化步兵,我們的訓練場地是按照摩托化步兵的那種科目設置來保障的,裝備變化了,我們的訓練場地顯而易見遠遠滿足不了訓練的需要,過去我們是一個單兵跑一趟,狹小的場地可以訓很大的戰術,現在這個狹小的場地連一台車都容納不下,所以場地的矛盾十分突出。
李小萌:戰士們看到這個叫步兵戰鬥車,覺得很神秘,覺得好奇,曾經發生過用大炮打蚊子的事兒是不是?
楊 劍:對,戰車發到我們部隊來了以後,有一次我們師裏面一個領導到這個團去檢查工作,就發現了,這個步兵連隊把新配發的步兵戰鬥車當作運輸車來用。第二,他看到這個作戰車上面一個消防拴挺礙事,他覺得這個東西第一不好看,第二,很礙事,把它掰掉了,那種消防意識差。第三就是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運輸車來使用它,誰都能把它開出來加班加點訓練,在我們的官兵頭腦當中,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那種裝甲機械化的意識,還有個摩托小時的限制,就是我們一台主戰裝備,發動機是有摩托小時壽命的,到了多長時間這個發動機就要重修,就要大修或者要更換,是有摩托小時限制的,我們的官兵當時是基本沒這個觀念的,拿出來就用。當然這種現象我認為,作為我們剛剛實施轉型的部隊,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任何時候任何事物,任何人接觸一個新生事物,總有一個接受的過程,總有一個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有長有短,但是他畢竟是有那麼個過程,儘管那些是個洋相事兒,但是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是第二句話就是,這種情況剛開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絕不允許在我們這個部隊有一個長時間的生存空間。
李小萌:這是對這個新設備一開始不了解,一個認識的過程,還有就是這些機械化的設備和步兵之間的配合上,以前這個摩托化的時候,戰爭作戰的場面是什麼樣,跟他配合之後場面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實施作戰行動的時候,一般都是我們一個班或者一個連,就是説一個班吧,在班長、副班長的率領下,採取徒步作戰的形式,利用手中的武器實施作戰,在戰鬥行動當中,班長運用口令,運用旗語指揮全班的行動。轉型轉為機械化步兵以後,我們一個班就是一台車,這個班在戰鬥行動當中,主要是要依託這個綜合集成的裝備來實施作戰,向敵人發起衝擊要利用它的快速衝擊力,要利用它的綜合防護力,還要利用車載武器那種強大的火力,還要運用車載通信裝備信息的高速傳輸力來實施作戰,他的機械化步兵,他的行動是圍繞這個車來設計的,這是它的核心問題,但是我們剛開始轉型的時候,有些班長或者有些基層指揮員由於受思維慣性的影響,還是運用老步兵的觀念,老步兵的傳統,老步兵的指揮方式來指揮現代的機械化步兵作戰,這樣就出現洋相了,那就是在實施作戰行動的時候,許多班就把這個車脫離了,甚至車長也下車了,帶領全班徒步就發起衝擊了,把車撂在一邊了,也不指揮它,也不利用它。
李小萌:也是把它當成單純的運輸工具了,開到地點然後下車作戰。
楊 劍:對。這就是一種把這個傳統步兵這種作戰方式沿襲下來了,沒有充分運用新裝備的特性,新裝備的功能,沒有充分運用新裝備提升自己的戰鬥能力,這還是一種觀念性的轉變問題。
李小萌:從作戰場面上,最大的不同説以前是説演習或者作戰滿山遍野都是兵,變成了機械化之後變成了萬人作戰不見兵是吧。
楊 劍:我們的部隊作戰是充分利用高度集成的平臺作戰,我們的部隊作戰是一般不脫離這個平臺,因為這個平臺既有強大的火力,有強大的機動力,更有比較好的防護力,它本身就是一個高度集成的平臺,我們的戰士如果脫離這個平臺,大家一目了然,肯定戰鬥力要銳減,為什麼?失去掩護了。第二,脫離了主戰的裝備,那種能夠發揮火力的平臺。所以人員是一般不下車的,利用這麼個平臺實施機動作戰。所以説我們的部隊實施作戰的時候,一般見不到戰士在底下跑,他是不能脫離這個平臺的,這是最基本的,實在是萬不得已的時候,在很艱難的時候,在影響這種主戰裝備通行的時候,它過不去了,這個時候步兵要下車,步兵下車實施戰鬥是他的一個輔助手段,不是主要手段。
李小萌:那就是説戰士輕鬆了,體能的訓練沒有以前要求那麼強了是不是?
楊 劍:但是對戰士來講,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種輕鬆,但是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它的壓力會更大,為什麼呢?他要充分運用手中的高級式武器裝備和器材,這些器材、武器裝備,沒有很好的文化素質,沒有很好的高技術素質,説句通俗的話,你玩不轉它。
李小萌:轉型的初期鬧過笑話,面臨着根本的轉變,對於紅軍師來説是不是面臨到了一個無法跨越過去的障礙呢?我們不妨從這個紅軍師的悠久歷史當中去尋找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答案。剛才我要介紹你們幾位來賓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在介紹一支從歷史當中走出來的隊伍一樣。
李小萌:您是第幾任師長?
楊 劍:第30任。
李小萌:這麼悠久的歷史的一個隊伍,走到要去轉型的時候,過去的這種優良傳統能幫助你們什麼?
楊 劍:應該説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一支普通的摩托化部隊改制換裝成一支輕型機械化部隊,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了戰鬥力,正如原軍委張副主席所講的,他在現場看了我們的演習,他講,看了你們的演習,我覺得是打出了現代步兵的風采,打出了新世紀鐵軍的作風,應該説評價很高,當時他看這個演習的時候,我們是剛剛轉型不到三年。完成轉型這個任務非常艱巨,確確實實非常艱巨,矛盾問題很突出,鐵軍官兵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轉型,靠的是什麼?靠的還是鐵軍精神,靠的是厚重的鐵的傳統,這種精神這種傳統在融入到我們鐵軍每個官兵的血液當中去了以後,這些官兵就能夠充分發揮我們鐵軍那種霸氣,那種豪氣,鐵軍面前無困難,困難面前有鐵軍的那種作風。
李小萌:前面您説,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觀念上的改變,而且你們也提出來了,不換觀念就換人,真是這麼做的嗎?
楊 劍:是的,真是這樣做的。
李小萌:在全師範圍內有多少人因為這個轉型的需要,調離工作崗位或者是就職業轉業了的?
楊 劍:40%。
李小萌:40%的淘汰率?
楊 劍:對,有些是因為觀念轉不過來,更主要的還是基本素質不過關,基本素質達不到機械化部隊建設的需要。
李小萌:通過什麼方式去淘汰呢?總得給人一個機會去學習,去適應,然後考核之後來決定你是留下還是離開對嗎?
楊 劍:當然,決定誰離開不離開,是有嚴格的考核限制的,像我們組織機械化部隊的轉型,最主要還是專業技術訓練,指揮員的組織指揮訓練,裝甲機械化那種意識的組織指揮訓練,還有分隊軍官的戰術指揮和專業技術訓練,在這種指揮和基本技能訓練的時候,都有一個相關的評定標準,這個標準是總部制定的,是軍區實施的,換句話説,每一個指揮員,每一個專業技術操作人員必須達到這個標準,必須拿到那個證書,最基本的證書是二級證書,然後是一級,然後是特級,我們的要求就是改制換裝之初我們人人都要拿到二級證書,拿到二級證書才算是進入這個門,拿不到證書,對不起,你得走人,你得離開。這個過程是嚴格的,但是我覺得也是殘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過去有許多老步兵狀態下的那種人才由於適應不了那種新裝備,因為邁不過去這個坎,不得不離開,像我們原來葉挺獨立團有個三連連長,他在老步兵那種專業技術當中,在全團乃至全師都是最優秀的,為此他還立了二等功,但是進入改制換裝以後,他作為一個連長,首先要掌握這個新裝備,這個新裝備的通信、射擊、駕駛都得掌握,在訓練當中,在考核當中,三次考核都沒拿到證書,應該説對這麼個優秀的訓練尖子人才,我們也是很珍惜的,也不是説考一次不行,就淘汰你,我讓他考了三次,但是這個同志確確實實文化功底不高,考核當中他確確實實過不了關,過不了關那就得淘汰,忍痛割愛也得淘汰。
李小萌:以前的那些戰功都不算數了?都不能幫他一把嗎?
楊 劍:以前的戰功我們認可,我們也尊重,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李小萌:這裡問一下葉挺獨立的張政委,剛才師長講的這個連長離開的時候你們都捨不得吧?
張友書:非常捨不得。
李小萌:他當時的心情,他説了什麼嗎?
張友書:他非常捨不得離開,離開這個部隊,非常熱愛這個部隊,當時他説,讓他轉業,他也能夠理解,他也能夠服從大局,這也是做出奉獻,做出犧牲,是為了部隊建設的需要。
李小萌:在您這個葉挺獨立團,留下的連長和淘汰的連長的比例是怎麼樣的?
張友書:留下的連長大概有60%,這些人現在有的已經到了團職崗位了,目前我們團的丁海龍丁副團長是研究生,就是那個時候的連長,還有王國忠王副團長原來是九連連長,但是這些連長是送到裝甲步兵學院培訓之後適應了訓練的需要才留下來的。
李小萌:再問一下陳曉楠參謀長,對於你們這些領導層的長官來講,考核也同樣是要去面臨的一個問題對嗎?
陳曉楠:從師長做起到每個兵,所有考核一項不落。
李小萌:你們的考核成績公開地公佈嗎?
陳曉楠:應該説我們只要有考核,就有排名,有排名就有全師的通報,從師長的成績到每個機關幹部,再到每個連隊的成績都是全師通報的,這誰都作不了假,你是多少是多少,是及格就及格,是不及格就不及格。
李小萌:您給我們透露透露當時楊師長考得怎麼樣?
陳曉楠:師長當時,他是第一批拿到三個專業二級的我印像是,就是駕駛、通訊、射擊第一批拿到三個專業二級的。
李小萌:您呢?
陳曉楠:我第一次只拿到兩個。
楊 劍:他有特技,他是老裝甲兵,他有特技。
李小萌:當時萬一您第一次考核過不了怎麼辦?您想過嗎?
楊 劍:我如果過不了,和他們一樣,也得走人。
李小萌:就是這麼殘酷的一個現實?
楊 劍:對,我當時是任團長,1997年的時候。
李小萌:今天現場徐洪剛一來戰士們都認出你來了,1993年成為見義勇為的英雄戰士,現在您是做教導員的工作,作為這樣的一個職務來講,專業技術上掌握得不那麼精到行不行?
徐洪剛:不行,我也不例外,可以説在我們鐵軍當中,從師長到我們下面基層幹部,到每個士兵,都要過硬。
李小萌:您是全軍乃至全國大家都非常仰慕的英雄,可不可以網開一面呢?
徐洪剛:不可以,在掌握新裝備,駕馭新裝備,練就過硬本性的基礎上,我們每個人都要過得硬。
李小萌:準備考試之前你都做了哪些工作呢?學習、復習,那時候壓力大不大?
徐洪剛:那時候我任指導員,新裝備剛剛列裝,這時候我的壓力非常大,特別是當指導員期間,新裝備到了部隊以後,自己感到很茫然,為什麼?我基礎比較差,只有初中文化,後來組織上給我提了幹,我上了一個中專,當指導員的時候我只有中專文化水平,但是面對新裝備的時候我確實感到很困惑,這是在裝備上面。同時在帶兵上面也感到指導員這個角色也有難度,面對戰士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對戰士提出的一些思想問題,自己不是能夠得心應手去回答,這時候我感到壓力特別大,在這個時候,我跟我們團黨委提出申請,想進一步到學校深造,提高文化基礎和專業知識。
李小萌:每個人去經受考核,人人過關,這是個體上符合了要求,但是要是真是有戰鬥力,整個轉型是整體配合上整體的一個變化,這方面你們又在做什麼?
楊 劍:轉型我們分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種單裝單兵的一種轉型,從最基礎開始;第二階段逐級合成,班排連營團逐級合成,這種逐級合成一方面是一種在訓練當中的逐級合成,更主要的是他在一種創新理論的推動下、遷移下來逐級合成,因為這種輕型機械化部隊在我軍史上過去沒有,我們部隊是第一家,這樣的部隊,這樣的裝備,這個轉型的基本經驗和教訓,我們無從去遵循,我們只能是邊摸索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對於整體轉型的戰鬥力的提升也是一樣,從最低級開始,從理論攻關開始,從破解每個難題,從破解每個瓶頸問題,從破解每個關鍵問題來入手,提升他的綜合戰鬥力水平,最終達到全師形成一個整體戰鬥力水平。
李小萌:像您前面説的那些困難只有一本簡單的説明書,面對着這麼複雜的設備,最後怎麼把它搞懂的,能夠熟練地運用它的?
楊 劍:首先,就是把説明書吃透,組織人員攻關;第二就是比較,這種裝甲裝備和我們部隊現有的裝甲裝備有什麼不同。當時我們還有個裝甲團,裝甲團本身就是裝甲部隊,射擊、通信、駕駛專業有共性,這種共同的共性我們有人才,通過這種人才酵母作用,通過裝甲團的人才向兩個團的輻射,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三就是研究攻關,攻關那些不同的部分,我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怎麼辦呢?把工廠老師傅請回來,把廠家的工程技術人員請回來,給我們現場當老師,做示範,通過這樣一點一點攻關,一點一點積累,一個一個問題解決,最後按照我們軍事訓練的教學法也好,軍事訓練大綱的結構也好,軍事訓練等級評定標準也好,按照那個框架來編出92輪式布戰車的一個綜合體系的訓練教材,應該説這種裝備的第一本教材是出在我們師。
李小萌:你們從使用者變成了老師,就是因為你們是第一個用的,摸索清楚了,其他人就可以照着你們的這個經驗,可以有一個捷徑了。
楊 劍:當然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因為我們是第一批,你不能指望第二批試點部隊,裝備部隊來搞這個訓練教材,應該説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李小萌:以前要想刻苦訓練,戰士們只要練自己就行了,沒有一個使用壽命的問題,剛才您説了這都有使用壽命的問題,又沒有模擬的設備去訓練,這個問題去怎麼解決?
楊 劍:我們剛開始沒有模擬器材,我們自己革新製作,我們倣造,我們製作,給你舉個例子,這個例子聽起來比較土,但是挺管用,就像我們92輪式布戰車,那個駕駛訓練,有個模擬駕駛訓練椅,那個椅子是很規範的,通過那個模擬駕駛訓練椅,可以把駕駛員基本的技能訓練解決了,通過模擬駕駛訓練完了以後再上實車,那就很快了,但是當時我們一個葉挺獨立團也才只有15個駕駛椅,我們一個秋收起義紅二團接收了六十台新裝備以後才只有六個駕駛椅,當時我任團長,指望六個駕駛椅來解決七十個駕駛員的訓練問題,可想而知是不夠的,怎麼辦?我們就自己製作,看看模擬駕駛訓練椅是什麼結構,什麼狀態,找模擬訓練器材,把它做出來。當時車輛到了紅二團,模擬駕駛椅還沒有去,當時這個團用什麼訓練的?在訓練基地,自己搞了一個訓練基地,駕駛員拿着自己的臉盆,找了個木棍當方向盤訓練。
李小萌:這能練出什麼來,這也太初級了吧?
楊 劍:但是基本動作訓練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
李小萌:用小米加步槍的辦法訓練高科技裝備的使用。
楊 劍:規範他的技術動作,規範他按程序來實施操作的動作,這是沒問題的。至於進入更高層次的模擬訓練,那他不行了,我們就改變訓練器材。還是一種那種自己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改革創新,發揚這種作風,使我們的基礎訓練改制換裝初期的訓練能夠順利鋪開,所以秋收起義紅二團的第一批新裝備是1999年2月份到的,到了七十台,到1999年10月份,就整團建制地參加了我們軍區組織的前衛99戰役演習,這個團是以一個全新的機械化團的身份參加演習的,它的演習當中,它採取的戰術手段,組織指揮戰術手段都是嚴格按照一個機械化步兵團的要求來展現出來的。我講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當時的改制換裝,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通過我們的攻堅破難,這個團隊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形成戰鬥力了。
李小萌:第一次以一個機械化團的形象出現,去參加演習。
楊 劍:對。
李小萌:表現怎麼樣?
楊 劍:表現得非常優秀,演習結束的時候,軍區首長給予了高度評價。
李小萌:這車看得這麼高級,坐裏邊是不是挺舒服的?
楊 劍:不舒服。
李小萌:什麼感受?
楊 劍:非常艱苦,夏天特別悶熱,裏面高達五十度的溫度。冬天特別寒冷,外面多冷它多冷。第三,噪音特別大,坐在裏面如果不適應容易暈車,容易嘔吐。第四,像這種車,一般都是越野,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畢竟是少數,那種顛簸狀態常人很難承受,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載員訓練要完成載員射擊,要打得準,打得快,對於我們載員來講,那種基本技能素質,基本思想素質,基本作風要求非常高。
李小萌:車內溫度50多度,這個訓練時間要控制在很短吧,不然的話戰士能受得了嗎?
楊 劍:規定的訓練時間,一天八小時訓練日,除了一小時的體能訓練,七個小時必須待在裏頭。
李小萌:七個小時,就算中午最高溫,下午能低一點也得40多度整個這一天,剛開始的時候不習慣的時候,戰士都是什麼樣子呢?
楊 劍:剛開始不習慣我們可以循序漸進。
李小萌:身體上沒有反應嗎?
楊 劍:有反應,嘔吐,噁心,頭暈目眩,這種反應都會有,或者是耐不住高溫,虛脫,也可能會有。但一方面我們是強化我們載員的心理訓練,這種體能訓練,使他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內來適應這種車上的環境。第二就是實在是少數的個別的不太適應的,我們採取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適應十分鐘,再適應二十分鐘、半個小時,他很快就適應過來了。
李小萌:雖然説是已經從摩托化成功轉型成機械化,但是現在在你們這個裝備當中,有一個説法是四世同堂是吧,都是什麼意思呢?
楊 劍:這種四世同堂一般來説無論是我軍還是外軍,由一種體制轉為第二種體制,那種轉型過程當中都容易出現,它是不習慣的,就是説新裝備來了,老裝備沒有淘汰,正如我們1997年新裝備到了以後,我們過去老裝備仍然還在,而且相當一部分老裝備和新裝備有代差,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代差,老裝備跟老裝備之間也有代差,也有新一點的,也有老一點的,所謂四世同堂還只是個比喻,要實實在在地説也可能五世、六世同堂都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既要搞好新裝備訓練,又不能丟棄老裝備,因為新裝備來了以後,老裝備沒有淘汰,我們要形成戰鬥力,還要把老裝備帶上,發揮新裝備的功能效能,同時要充分發揮老裝備的戰鬥功能,使老裝備、新裝備融為一體了以後,才能形成在一個更高層次上的戰鬥力的躍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訓練的?我們就是首先是重點抓好新裝備訓練,同時把老裝備捆綁起來訓練。第二,就是充分發掘老裝備的潛能,通過充分研究、論證老裝備升級改造的可能性的情況下,我們積極地向上級反映,寫出升級改造的論證報告,在上級的指導幫助下,在上級的統一標準和制式下,我們對老裝備進行升級改造,就是不花錢甚至少花錢,通過技術手段,通過軟體手段,使這個老裝備升級改造,和新裝備的代差能夠縮小一點,使這兩種裝備或者幾種裝備能夠融合起來,就是所謂的硬體有接口,軟體能兼容,能夠使它的信息能夠時時共享,這樣充分融合起來,使新老裝備在我們這個部隊儘管是四世同堂也好,五世同堂也好,都能夠發揮作用,而且都能夠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了,統一的指揮下發揮作用。
李小萌:其實我想你們每個人也都是經歷了一個面對挑戰戰勝自己的過程,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楊 劍:在這一點上,應該説我也有深刻的體會,1997年改制換裝的時候,我當時還任團長,而且我的這個經歷,我和我們陳副參謀長的經歷是不一樣的,他是老裝甲兵出身,他裝甲兵的那套技術、戰術很熟,所以改制換裝對他來講是個機遇,他能夠充分發揮他的作用。對於我來講就不一樣了,我是老步兵出身,我是老通信兵出身,是電臺兵出身,對裝甲專業基本是門外漢,所以1997年改制換裝,我作為團長,也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因為過去我對步兵專業的那套專業技術很精通,對於步兵那種傳統的摩托化步兵的組織指揮很精通,我也是系統地培訓過來的,改為裝甲機械化部隊以後,過去那點技術優勢蕩然無存,過去組織指揮的優勢也重新開始學,因為部隊的裝備不一樣,你指揮他的那種指揮手段、指揮方式,也要跟着變革,作為我來講,和一個戰士是一樣的,都有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所以那個時候就有一種特別的危機感,特別是師黨委提出來,第一,不換思想就換人;第二,拿不到證書就走人,不僅僅是對每個兵來講,對我們團長政委同樣是這樣,這種壓力不是戰士們身上有,作為團長政委身上同樣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我在團裏當團長的時候,開第一台車就是團長來開,搞第一個陌生科目的科目訓練由團長第一個上,像我當時在秋收起義紅二團當團長,當時搞夜間訓練,利用微光夜視器搞夜間訓練,當時條件還不太成熟,有的同志還有些擔心,那團長就第一個上,哪怕出問題,哪怕撞車撞樹也得上,這一方面是自己的素質那種改進,那種優化,需要我那麼做;第二,作為一個&&人來講需要樹立一個典範,所以當時我一方面要組織這個轉型,第二方面我個人有一個自我改變的痛苦的過程。
李小萌:是不是説完成了轉型以後,就已經完全適應了現代戰爭的需要了呢?
楊 劍:應該説世界新局勢變化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有的同志講,是一天一個變化,所以像我們部隊完成了機械化部隊的轉型以後,我們很敏銳地看到,完成了轉型任務,並不能説明我們就適應了現代戰爭的需要,特別是高技術局部戰爭那種研究那種剖析,我們認為,現代戰爭條件下,它是在一種信息化的背景下的作風,是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它是在機械化的基礎上的一個向上的躍升,所以2002年年底我們完成改制換裝以後,我們師緊緊跟上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步伐,把眼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標,信息化建設。
李小萌:你們又是在怎麼做?
楊 劍:我們鐵軍師信息化建設從2003年以後的建設,究竟怎麼辦,我們有個基本考慮,這就是緊緊圍繞四句話來建設,哪四句話?第一,強化意識,更新觀念,這也是主要的;第二,學習知識培養人才;第三,掌握裝備,專攻精煉;最後一句話就是深入探索,提出需求,我們這四句話是作為我們作戰部隊抓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基本思路,我們認為我們作戰部隊抓信息化建設要立足於實際,要立足於我們的基本條件,不能好高鶩遠,不能做些應景式的工作,不能做花瓶式的工作, 還有就是我們職能範圍內的事情,我們要做好,所以本着這麼個思路,本着這麼個想法,我們這五年來,抓信息化建設應該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得非常紮實,比如我們把衡量每一個官兵的基本素質用信息化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士兵的轉士官、入黨、立功,及幹部的晉銜晉職,都把信息化掌握的基本程度作為一個基本的指標來衡量,這種指標是一種量化的,也就是説你通不過這一刻,你那些東西就別想了。還有就是把外面的一些專家學者請回來,國防大學的、國防科技大學的、科研院所的專家請過來,給我們講課,講最先進的一些理念,最先進的一些知識,豐富我們的技能。第四我們送出去,把我們的幹部送出去,把一些年輕的、有培養價值的、有潛力的幹部送到專業技術院校、研究所去培訓,一方面進行學歷升級,更重要的是改善他的知識結構,提高他的能力素質。所以信息化的建設對於我們師來講,我們這五年來基本是這麼做的,我們的困惑就是人才培養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乃至將來還要緊緊地再抓住這個人才培養的問題不放鬆,使我們真正形成一個用人才來等裝備,而不是讓裝備等人才。
李小萌:鐵軍精神是從歷史當中走出來的,經過轉型的這個經歷之後,給鐵軍精神一些什麼樣新的更豐富的內涵嗎?
楊 劍:我們鐵軍精神的精髓就在於我們總結出來的五鐵精神,叫鐵的信念,鐵的意志,鐵的團結,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這個五鐵精神應該説濃縮了我們鐵軍師80年建設的一個基本經驗,我們鐵軍師有一句話,是融入我們鐵軍全體官兵的血液當中的,儘管我們的現有武器裝備和我們很強的對手可能有差距,但是我們堅信,劍不如人,劍法劍術要高於人,狹路相逢勇者勝,敢於亮劍誓死一搏的精神在我們鐵軍師每個官兵當中是牢牢地植根於我們的大腦當中的,是全面融化在我們的血液當中的,所以這種勇氣,這種豪氣,這種霸氣,這種意志,這種英勇善戰的作風在我們鐵軍師官兵當中要繼承,要發揚,在新時期要更好地弘揚開來。
李小萌:謝謝您。
更多精彩欄目推薦:
責編:嚴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