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萬人自發送葬"泥腳書記"鄧平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8日 22:55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鄧平壽,重慶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一生為民造福,使地方經濟大幅提升,會客廳請來鄧平壽的女兒來講述鄧書記生前的事跡。
進入[新聞會客廳]>>
專題:公僕楷模鄧平壽

    CCTV.com消息(新聞會客廳6月18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田坎書記鄧平壽

    2007年2月1日,被當地百姓稱為“泥腳書記”的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倒在了農民的桑田裏。2月5日,虎城鎮五角村的鄧平壽老宅到鎮上的7華里村道兩旁,擠滿了趕來迎靈和送行的上萬名鄉親。遠在北京的山東話劇學院老師金惠群打來電話,泣不成聲地説:“鄧平壽是黨的好幹部……他是累死的啊!”

    如今,4個多月過去了,説起鄧平壽,虎城鎮的鄉親依然忍不住潸然淚下。

鄧平壽的女兒

鄧平壽的筆記本

    鄧平壽,重慶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一生為民造福,使地方經濟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但自己也因此積勞成疾。2007年2月,好書記鄧平壽與世長辭,享年51歲。會客廳請來鄧平壽的女兒來講述鄧書記生前的事跡。

    詳細內容

    人們揮淚送別的人就是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的黨委書記鄧平壽,2007年2月1日,因為積勞成疾,年僅52歲的鄧平壽離開了人世。雖然鄧書記已經離開4個多月的時間了,但在他生活和工作了50多年的虎城鎮,很多人還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村民1:他就是我們的貼心人。

  村民2:他確實在我們心中超出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村民3:死了太可惜了,我現在也不相信他死了

  鄧平壽在黨員先進行教育報告會上的一段講話:現在虎城鎮的村公路硬化才達到95%,組公路硬化才達到70%,只有80%的村民吃上了自來水和安裝了加密電視,我的目標就是要讓這一切都變成100%。

  李小萌:歡迎來到《新聞會客廳》。一個人走了,卻也這麼多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在思念他和懷念他,今天我們請到的就是鄧平壽書記的女兒鄧巧娟和他生前的得力助手廖銘。剛才這個片子放的時候,一開始巧娟就開始流淚了,

  鄧 娟:我覺得我不太相信,我也不願意看見這個。

  李小萌:但是從剛才這個片子裏邊我們看到的是那麼多人都在思念他,捨不得他走,也是一種溫暖吧?

  鄧 娟:對。

  李小萌:現在我們讓巧娟平復一下,問問廖銘,當時送行的時候來了多少人?

  廖 銘:當時在虎城送行的人很多,好像至少有一萬多、兩萬人,有這麼多。

  李小萌:這麼多人。

  廖 銘:對,包括達縣比鄰的都有。最遠的有從上海趕來的。

  李小萌:都是自發的?

  廖 銘:自發的,那天是下雨天,在那兒等的人很多,送他送了七里路。這其中有一位老太婆,好像是八十多歲了,從大榮村趕來的,好像走了四個多小時,她説,她的小孩在外面打工,寄回來的每一年的匯款單基本上都是拜託鄧書記幫她取的,她也很感激,所以説她在那兒也哭得很兇,

  李小萌:從剛才畫面上看見巧娟是抱著爸爸的骨灰,你當時想過會有這麼多鄉親一起來送他嗎?

  鄧 娟:我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來送爸爸。我爸爸的工作可能就是以情換情的,當我回去的時候看到這麼多人,我當時就蒙了,我説爸爸,你也值得了,你看這麼多老百姓來送你。

  廖 銘:他這一生始終把老百姓當作他的兄弟姐妹在看待,所以説他做起工作來跟老百姓有這種親情,老百姓也不把他當外人,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

  李小萌:鄧平壽書記有這麼多的牽掛,而現在更多的是人們對他的那種牽掛,相信一定有他的與眾不同的過人之處,但是人已經離開了,我們還能找到痕跡嗎?

  第一次走進鄧平壽書記的辦公室,這裡的簡陋與陳舊讓記者感到驚訝。作為一個鎮級黨委書記,他的辦公室裏沒有人們想象的大辦公桌和寬敞的環境:在這個不大的辦公桌上,我們找出了40多個這樣的筆記本,這裡面記錄了鄧書記從1991年至2006年全部的工作日記,“如何做個執政為民的好官”、“怎樣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在這些日記裏,幾乎隨處可見鄧平壽作為一個鎮級黨委書記做人做官的思考。

  三雙沾滿泥漿的鞋,一個軍綠色的老式挎包,幾包平時只能在農民技術服務站看到的養蠶專用的農藥,也許你不會相信,這也是鄧平壽書記生前的工作用品。而眼前這個已經被磨得露了白的舊沙發,現在更是讓許多坐過它的老鄉們觸景生情。

  李小萌:看著似乎不像我們想象中的一個鎮黨委書記的辦公室,剛才我們看到這個破舊的沙發,怎麼磨到那個程度都還沒有換掉?

  廖 銘:他這個辦公室,老百姓來的人太多,有背背篼的、有挑擔子的、有抱娃娃的,到他辦公室來談工作的,找他辦事的,還有在他這兒聊天的人太多太多,他基本上只要他一在辦公室,辦公室裏面的人就特別特別多。

  李小萌:就是説鎮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推開他的門進去找他跟他聊天?哪怕沒事兒説説話他也要接待?

  廖銘: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巴林村有一個老頭子和一個老太婆,為三個雞蛋的事,這家認為那一家偷了他的雞蛋,就鬧到鄧書記辦公室來了,在沙發上爭執的時候,將雞蛋就打爛在沙發上,當時鄧書記笑著將一個喝茶的紙杯子,將雞蛋放在杯子裏,鄧平壽是怎麼説的?他説這個雞蛋我鄧平壽買了,來,你倆不要為這點小事吵了,我給你一人兩元錢,算我買你倆的雞蛋,當時這兩位老百姓就不好意思了。這種小事太多了,坐在他沙發上發生的故事太多太多。

  李小萌:像那個沙發看上去已經挺有年頭的了,不能換新的嗎?

  廖 銘:怎麼不能換新的?他這個人太節約。有一次我們到縣城裏面去辦事,那天因為要辦事,請了縣裏面一個單位吃飯,吃了四百多元錢,吃了之後回家的路上,他邊走邊嘆氣,他説,今天我們吃這一餐相當於老百姓一年到頭養的一頭豬,太貴了,太貴了,他這個人就是太節約了。

  在虎城鎮的百姓心中,鄧平壽在田間地頭的時間比他在辦公室的時間多,幾乎每一個月,他都能夠走到虎城鎮屬下的管轄的17個行政村。在鄧平壽的帶領下,原本貧困的山裏人有了自己的增收途徑,發展蠶桑、種植蜜柚,很多人的生活因此而得到了改變。

  養蠶大戶趙明權:我們的家的嫁接桑樹就是他引進來的,沒嫁接的每畝産1000斤桑,這個嫁接的每畝要産6000多斤。

  李小萌:今天廖銘也拿來了一個包,這不像是一個書記的包,像是一個技術員的包。

  廖 銘:他這個人實際上早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技術員了,他書雖然讀得不多,但是他好學,早就會嫁接了。

  李小萌:這把鉗子也是銹跡斑斑的了,他就是拿它給每個他去的人家需要剪枝就用這個去剪枝。

  廖 銘:遇上有人剪枝,技術上不合格的,他就幫他剪一剪。他這個技術還是跟以前的蠶桑技術員學來的,學了一天。

  李小萌:他學是因為自己家裏也種桑樹還是説就是為了教給底下的村民呢?

  廖 銘:他家裏面也有示範,也種桑樹,他主要是學來是教其他老百姓的,這是蠶藥,有時候遇上老百姓家養的蠶,出現了蠶病,他就教一下。

  李小萌:巧娟你們家裏種桑樹養蠶,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把它作為一种經濟來源還是説爸爸種這個桑樹是有別的想法的?

  鄧 娟:經濟來源也佔一個,還有主要是做一個示範作用吧,他要&&。如果今年的蠶子喂得好,賣了好多錢,他就會給那些村民、村幹部就説,今年我們的蠶子又賣了好多好多錢,這個還是收益很大的,就是起了一個&&作用,他想帶動這些村民都來養蠶。

  李小萌:難到説書記得從自己家裏種,示範著才能夠有效果?

  鄧 娟:因為一開始的時候蠶農有低谷,有時候蠶價高低就不等,有時候蠶價高,那些農民就願意栽桑樹,如果很低了他就不願意喂蠶養蠶子了。

  李小萌:那也很正常,很對啊。

  鄧 娟:是很正常,但是老百姓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所以説為了眼前的利益,有可能那幾張蠶桑不景氣,就毀桑,爸爸就堅決不讓,他説毀桑很容易,但是栽桑的話就要好幾年,就要培養出來,所以説一直勸他們,還發動家裏面做示範。

  廖 銘:況且老百姓好多不懂技術,認為養蠶養到桑樹的時候,要蠶繭的時候就死了,有些灰心喪氣。

  李小萌:那就是周圍的村民看到你們家種這個桑樹的,很多顧慮就自然而然打消了是嗎?

  鄧 娟:也有可能,因為我們&&,如果他家的蠶枝賣不出去的話,我們也賣不出去,他能賣我們也能賣。

  雖然是鎮裏的一把手,但鄧平壽從不放棄每一個下村的機會。

  採訪村民劉久星:到了村裏就問,你家的桑樹長得怎麼樣啊?蠶生沒生病。

  採訪千丘村村支書:只要鎮上沒事他就來,大家都喜歡他,村幹部解決不了的事,他都能解決。

  而讓虎城鎮的百姓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這條用了將近五年時間才修成的硬化路。重慶位於多雨季節的山區,每到雨季,泥濘的山路困住了村民更阻隔了致富的信息。2002年硬化路修通之後,村民的生活改善了,甚至有人買了摩托車跑運輸。但是誰能夠想象,就是這條路曾經給鄧平壽出了一道很大的難題。

  李小萌:村民都説,鄧書記為虎城鎮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幫這裡修了一條很好的路,在當時對鄧書記來講最難的是什麼?

  廖 銘:最難的是做群眾工作。

  李小萌:大家不願意修路嗎,修路不是好事嗎?

  廖 銘:其實老百姓也是懂道理的,他們都有各自的原因,這個原因主要反映在有的路好像不是直接受益,還是間接受益,這些年歲小的,今後享受的時間長一些的人,他就願意修,有的歲數比較大一點的,還有子女都在外面工作的,他積極性就沒這麼高。

  李小萌:積極性不高的人,鄧書記能做什麼?

  廖 銘:做工作,主要是採取一是主動去找他們做工作,他説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不聽話的群眾,只有不會做工作的幹部,他幾乎只要有空天天都要出去,我記憶裏比較深的就是,全家村修高比公路這件事兒,好像那是2003年的事兒,當時鄧書記在肺摘除手術前去做過一次工作,他那兒有個叫劉久星的老頭子,這個劉老頭是個犟老頭,脾氣很怪,他認為那條路要通過他屋後面,農村説的叫傷了他的龍脈。

  李小萌:風水不好了。

  廖 銘:對,他就睡在路要通過的地方,不準抓,鄧書記去找他,找他的時候是下著大雨,鄧書記又做了肺摘除手術,拔掉針頭去的,去的時候喘著很大的氣,跟劉久星説,劉老頭子,這事兒如何如何,該怎樣為子孫造福,對你們子孫後代都有好處,外加這條路又是連接達縣的一條必經之路,我們要形成交通網絡,請你支持。當時劉久星一看他説話臉色蒼白,又冒著豆大的汗水,就問他鄧書記你怎麼了,鄧書記説我到重慶剛做完一個手術,劉老頭子就從挖路機下面爬出來了,他説算了算了,你是為老百姓好,因為這條路你鄧平壽是不會怎麼走這條路的,真正還是我們自己走這條路,

  李小萌:如果説修路是鄧書記工作當中碰到的一個比較大的困難的話,回家跟你們提過嗎?他的這個難處?

  鄧 娟:他一般回家的時候很少談工作,

  李小萌:我聽説的是他最後覺得這個路修不下去了,甚至想要辭掉這個鎮委書記這個職務是嗎?

  廖 銘:是的,那是好像是2003年的事兒,我們第一條路修成之後,他準備硬化兩條鎮級道路,這兩條鎮級道路基本上我們的款項基本上搞得差不多了的時候,有人出面,將這個事兒搞砸了,之後他很氣,他覺得老百姓不理解,他氣得哭了,

  鄧平壽的眼淚,讓當時在場的廖銘並不意外,因為在鄧平壽的心中,路修不成,他無法向虎城鎮的百姓交待。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虎城鎮人,鄧平壽從走上領導崗位的那一天起就明白:農民的問題在田裏。因此,在他為官的20多年時間裏,鄧平壽幾乎用自己的腳丈量了虎城鎮管轄的17個行政村的土地,這也讓他擁有了“田坎書記”這個稱呼。

  李小萌:有人説鄧書記是田坎上書記,怎麼理解?

  廖 銘:他這個人主要是下村全走路,基本上都是走路。

  李小萌:你們鎮上沒有車?

  廖 銘:有車,我們還是比較好一點的桑塔納,是縣上配的。

  李小萌:那是怎麼?路車走不了?

  廖 銘:他覺得走田坎,走山坡,能夠更具體地了解一下老百姓的具體問題,碰見老百姓打打招呼,老百姓有啥事兒跟他反映,所以説他經常走路,誰家的桑怎麼樣,誰家的桑樹修枝沒有,誰家有沒有滑坡痕跡,他都知道。

  李小萌:如果是很遠的路呢?

  廖 銘:也走。

  李小萌:走過最遠的是多少裏路?

  廖 銘:上一次人民日報一個記者我帶他去走了一下,開車走了一下,他體會到了,光開車都要一個多小時,並且水泥路都開了一個多小時,走路的話恐怕要六個小時左右。

  李小萌:鄧書記是不僅自己不坐車,而且如果家裏人有需要要用公車的話還要付錢是嗎?

  鄧 娟:是。

  廖 銘:這也是他規定的。

  李小萌:這是他&&在你們鎮上規定的?

  廖 銘:&&的,我們也帶了一張發票來,有一張票,我只帶了這張。

  李小萌:我們看一下,2006年6月29號開的,鄧平壽,女兒生日用車車費二十元整。當時過生日用了一下鎮上的車是嗎?

  鄧 娟:是,因為七十多歲的舅公腿腳很不方便,就坐鎮裏的車到我家來,他就交了二十元的車費。

  李小萌:這個錢是爸爸自己出的?

  鄧 娟:對。

  李小萌:當時最開始家裏如果用的車還要交錢的話能理解嗎家裏人?

  鄧 娟:能理解,因為這是他的工作,如果他自己不&&的話,他怎麼把這個工作做下去?

  李小萌:在剛才你們整個講鄧書記的故事當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勤奮、吃苦,沒有官架子,為鎮上辦實事,包括廉潔,哪一條你覺得是最重要的?

  廖 銘:我覺得吃苦,踏實肯幹這條是最主要的。我們的俯臥路在修建前需要測路,勘測路線本來我們可以請交通局來辦,直接給錢,鄧書記為了節約,他説我們自己來,自己就請我們鎮水管站的技術員幫著測路,鄧平壽同志親自帶著我們自己拿著彎刀,拿著砍刀,還拄著棍子,因為是山裏面,大熱天,有許多蟲子,我們在山裏面行進是相當艱難的,螞蟻將鄧書記也咬傷了好幾處,有時候坐都坐不下來了,我們一直忙在中午兩點鐘,就在山上吃了幾個饅頭,就著山泉水,下午接著幹活。

  李小萌:我感覺你看不管是養蠶、修路還是調節老百姓之間這種小的矛盾糾紛,都要是鄧書記自己親歷親為,身先士卒,這是不是做農村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廖 銘:是的。農村主要是看在幹部帶不&&,看黨員帶不&&,這件事很重要。

  李小萌:巧娟覺得呢,你覺得爸爸身上最讓你佩服的品質是什麼?

  鄧 娟: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的樸實吧,我覺得因為在基層這種很少。

  李小萌:鄧書記是個好書記,但是他的這種突然離去還是不幸,你有沒有想過,巧娟有沒有想過怎麼樣可以避免這個事兒別發生?有沒有可能?

  鄧 娟:有可能。因為他每天晚上都是給鎮幹部、村幹部打電話,下村工作到很晚才睡覺,有時候鎮的一點什麼事他晚上就不能睡覺,每天的睡眠時間只能三四個小時,如果他星期天在家裏面休息的話,他不去下村,不去幹工作,得到了充分的休息,這個事情可能就能避免了。

  李小萌:還是太累了。

  鄧 娟:是,太累了。

  李小萌:巧娟,如果來得及跟他説幾句話的話,你會想説什麼呢?

  鄧 娟:如果來得及的話,我想對爸爸説,讓他好好休息,不要再幹那麼多活。

更多精彩欄目推薦:

[焦點訪談]直轄十年看變化
[焦點訪談]緊急洪災 緊急救援
[焦點訪談]廣東九江大橋被撞坍塌
[焦點訪談]保護民族的DNA
[焦點訪談]河南高考替考案 16人被查處

責編:嚴晉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