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民主社會主義都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
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是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政治思想。了解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理論觀點,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分清民主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民主社會主義是西方國家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黨、工黨)思想體系與意識形態的名稱,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和不同的表現。
19世紀中葉,在西方工人運動中進行活動和發揮影響的,不僅有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共産主義者,還有其他種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代表,社會民主派、社會民主主義者就是其中之一。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民主派的特殊性質表現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並不是為了消滅資本和雇傭勞動這兩極,而是為了緩和這兩者之間的對立並使之變得協調起來。此時的社會民主主義是一種小資産階級的社會主義。
在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社會民主主義在思想內容上和馬克思主義交叉重疊起來。當時第二國際所屬各國的社會民主黨,在綱領上都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為根據,都在黨綱黨章中闡明自己的社會主義性質,把通過階級鬥爭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産資料公有制,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後,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者進行改良主義活動,特別是在伯恩施坦主義的影響下,社會民主主義演變為社會改良主義。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中,提出反對根據客觀的歷史必然性來論證社會主義,宣稱社會民主黨應當改變性質,成為一個力求以民主改良和經濟改良的手段對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黨。在伯恩施坦主義的影響下,第二國際的右派和中派把社會民主主義解釋成一種反對無産階級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在資本主義範圍內通過和平與合法的議會道路來使資本主義進化為社會主義,並把社會民主黨變成在資本主義範圍內搞社會改良的黨。
上個世紀50年代,社會黨人把其思想體系的名稱由社會民主主義顛倒成為民主社會主義,其目的在於凸顯它的“民主”。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後,社會民主黨人又把其思想體系的名稱再次顛倒成社會民主主義。這就意味著,它並不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而是一種(社會)“民主主義”。他們認為,不應再追求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不應再把社會主義視為制度、目標,而應把社會主義視為通過對現存社會的不斷調整實現平等與互助的價值。
二
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種道德需要、道德抗議,否認其歷史必然性。社會民主黨人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是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聯絡,而是一種道德價值,這種道德價值旨在消除資本主義社會關係中的矛盾,實現人和人之間的超階級團結。民主社會主義宣稱:“社會主義的實現不是必然的”,並指責馬克思主義強調的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具有反倫理傾向。
民主社會主義以對經濟的民主監督取代消滅私有制。民主社會主義認為,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生産資料所有制關係,而應該用經濟民主來取代消滅私有制。戰後西方一些國家社會民主黨實行的僱員參與企業高層決策和基層管理的舉措,對於改善工人的處境、維護工人的眼前利益、改善勞資關係、緩和企業內部的矛盾和衝突,都有一定的意義。但由於西方國家社會民主黨都是在堅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經濟民主的,因而對經濟權力的民主監督不可能改變生産資料的私有制性質,也不可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産與生産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基本矛盾。
民主社會主義把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看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之間的差距,緩和了階級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但是民主社會主義也承認,這種社會保障制度説到底只是起到一種社會矛盾“緩衝器”的作用,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痼疾。
三
民主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和對待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不同態度和觀點上。
第一,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觀點上,科學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又在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特徵、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進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反之,民主社會主義卻由信奉馬克思主義,逐步變為把世界觀中立、指導思想多元化奉為自己的思想綱領。它時而把馬克思主義同宗教原則等並列為自己的信仰基礎,時而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原則,時而強調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評精神。但無論怎樣變來變去,其指導思想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甚至把馬克思主義完全從自己的綱領中排除了出去。
第二,在對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態度上,科學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依據,但也具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科學社會主義強調只有建立起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制度,才能最終實現人民的幸福、解放、民主和自由,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同時,也強調社會主義要吸收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産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在內的人類文明成果。而民主社會主義從最初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目標,逐步發展為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進而把社會主義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選項中排除出去,最後認為資本主義已經無可取代。它以資本主義“病床邊的醫生和護士”自居,把無産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完全局限在資本主義的框框裏,即使成了執政黨、參政黨,也僅限于在資産階級制度條件下管理社會。
由此可見,民主社會主義既非純粹的資産階級政治思想,因為它繼承了社會主義的一些價值目標;也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因為它不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不承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四
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人逐步探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都有著本質區別。
在指導思想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決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成為推動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思想先導。
在政治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尊重和保障人權,決不搞西方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
在經濟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堅持和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
在文化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在社會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堅持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既立足於國情,又適應時代,是一條把強國與富民相結合的道路,是我國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振興中國。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既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又充分吸收和借鑒了人類文明包括民主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但是這種吸收和借鑒,決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會主義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這決不是説我們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民主社會主義都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相關鏈結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