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研究)前面有個‘re’(反復),這正表明科學研究需要不斷探索,前進本身就是一個在曲折中不斷修正假設的過程。”

----陳玲玲
陳玲玲: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解碼人

央視網消息: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調控失衡相關。
  基因組中98%的轉錄序列構成了種類和數目繁多的非編碼RNA(ncRNA),並且除了維持細胞最基本生命活動的“管家”(tRNA、rRNA、snRNA等)以及小非編碼RNA(miRNA、piRNA等)之外,更多的是長度大於200個鹼基的長非編碼RNA(lncRNA)。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陳玲玲研究員,正是一位探尋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的科學家。
  2017年2月28日,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京揭曉。陳玲玲研究員等十位年輕女科技工作者從111個單位提名的216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這是繼曾嶸研究員獲獎後,生化與細胞所科研人員再次折桂。

孤獨科研路 解碼生命奧妙
陳玲玲資料圖

科研史上,曾有科學家給矮牽牛花插入催生紅色素的基因,希望花朵開得更鮮艷,但沒想到花瓣竟然變成了白色。
  1998年,兩位美國科學家進一步發現RNA干擾機制導致某種特定基因“沉默”,才解釋了這一科學之謎,並因此榮獲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這一發現之前,很多RNA只是被當作實現遺傳信息DNA(脫氧核糖核酸)在蛋白質上的表達,是一個“信使”,被認為沒有什麼其他功能。
  “RNA的世界真的很有趣,原來以為它們長得一個樣子,像一根長鏈;有一些RNA,甚至超出我們的想象,根本沒有編碼遺傳信息;後來發現除了線形竟然還有環形。”陳玲玲説這話時,眼睛亮了,話語中透著興奮。
  長期從事人類基因組中“暗物質”研究的陳玲玲,創建了包括檢測無poly(A)尾的RNA研究在內的多種新技術體系,發現了一系列新型lncRNA家族,例如具有調控基因轉錄功能的內含子來源環形RNA、外顯子環化來源的環形RNA以及與小胖威利症密切關聯的sno-lncRNA和SPA lncRNA等。
  “小胖威利症這種罕見的基因缺陷疾病是由於來自父親的15號染色體q11-q13缺失引起的,但我們並不了解缺失部分的基因片段到底有什麼功能。”陳玲玲研究發現這個區域能産生很多新類型的lncRNA,它們在未來有望作為PWS疾病産前檢查的標誌物,幫助醫生查明小胖威利症並提早投入治療。
  目前,全世界研究非編碼RNA的實驗室越來越多。“我的工作很基礎前沿,連媽媽都不清楚我具體在研究什麼。”正是抱有對神秘未知的好奇之心,在這個被稱為生物“暗物質”領域裏,陳玲玲無懼寂寞甘之如飴。

是科學家 也是研究管理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儘管針對lncRNA的功能,尤其是其與疾病相關功能的研究方興未艾,仍以探索性研究為主,但陳玲玲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疾病新療法十分期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表達水平的變化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包括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現在甚至已經有科研人員在小鼠模型中針對Malat1 lncRNA進行敲除以治療乳腺癌了。”
  “坦白講,我一開始儘管對生命科學特別感興趣,但是也不確定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所以在美國康涅狄格大學一邊讀生物醫學博士,一邊還讀了工商管理碩士。”今年39歲的陳玲玲一頭幹練短髮,語速很快,確有一些“管理范”。
  在美國攻讀兩個學位的日子可謂“沒日沒夜”,但也是她回望過去最感激的一段時光。那時,她白天做實驗,晚上學管理,經常都是下課了再折回去做實驗。在每天和時間的賽跑中,她發現只要實驗的方向正確,總是會往前走一步的。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自己還是更加喜歡純粹的科研。
  在導師戈登·卡邁克爾的實驗室,戈登鼓勵陳玲玲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在這種自由氛圍下,她不僅揭示了NEAT1 lncRNA調控細胞核亞結構的功能機制,更重要的是,她獲得了一種“我能做得到”的信心。這驅使著她想成為一名多産的科學家。
  回國5年來,陳玲玲親身經歷了lncRNA領域的蓬勃發展,並帶領組建的團隊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從空空如也的房間開始,招募團隊、培養研究生、組建平臺、申請經費,如同創業般嘔心瀝血。在陳玲玲看來,雖然最終成為了一名科學家,但學習工商管理這段經歷有機會認識了實驗室以外的事情,也豐富了人生。
  “工商管理教會了我如何規劃時間、管理項目、運營團隊,現在我才發現原來運營實驗室與運營公司也是一脈相通的。”她對那段格外忙碌卻又無比充實的經歷滿懷感激。
  如今,陳玲玲作為一名研究組長,在實驗室管理方面,在美國學的工商管理知識正好派上了用場,“一家實驗室就像一家小企業,需要聚集想法,籌措資金,以及招募合適的團隊一起工作。”

沉浸于科學探索 不知疲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手頭工作實在太多,2016年春節至今,陳玲玲經常早上5點就起床工作。平時,她每週工作6天,早上8點到實驗室,晚上6點離開。“在我們研究所,這樣的工作節奏很常見。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倒也不覺得累。”
  正是不覺其累,當一個科學假設被證明是真實存在的,陳玲玲會覺得特別興奮。而當實驗長時間沒有什麼進展,她也不覺氣餒,再從失敗的實驗中,尋找新的方向。
  “那些顯而易見的困難其實是必然,科學研究就是需要不斷的探索,‘research’(研究)前頭不就是個‘re’(反復)嗎?”陳玲玲笑著説,“能夠親身參與一個領域的拓荒本身就是一種幸運,lncRNA無窮的潛力正是激勵我不斷研究的動力。與此同時,我的成果能直接建立新的知識點乃至知識體系,這種成就感就是最好的獎勵。”
  偶有週日,忙裏偷閒,陳玲玲最喜歡在城市中徒步旅行。她所理解的幸福有兩種:一是與家人在一起,以前她從來不懂得有了孩子是什麼樣的感覺,自從女兒前年出生後,她把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了陪伴孩子。二是挑戰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並找到答案。
  這位擁有MBA頭銜的女科學家似乎永遠都充滿了踏入未知領域的興趣和勇氣,而科學,正是陳玲玲探索未知、進而改變世界的最佳方式。(編輯:李珊珊 實習編輯:徐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