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房市冷卻之時,地方政府如何利用適當的政策調控把房地産市場帶入理性發展的軌道?如何在穩定“支柱性行業”發展的同時保障市民合理的“居住權”?
進入2008年,中國各地的樓市低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樓市降價潮四處蔓延的同時,更多的購房者卻在堅定持幣待購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地方政府悄然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樓市消費的優惠政策。這些在中國房市高位調整期間採取的“救市”措施,動機和時機是否恰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議和討論。
政府“救市”隱然成風
2008年以來,一向只漲不跌、成交旺盛的中國樓市出現了一些引人關注的變化。各地一手、二手房交易量出現全線低迷: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表明,今年1月至5月,全國4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房、二手房累計成交面積同比分別下降24.9%、20.9%。不僅各大中城市房價漲幅出現回落,由於開發商資金鏈緊張,一向紅火的土地交易市場流拍現象也是此起彼伏。
在房地産市場下滑跡象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暖市”優惠政策。9月初,西安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恢復房地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包括土地、公積金、稅收、金融等領域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市民購買商品住房給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財政補貼:西安市民在2008年9月4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間,購買商品房均可在辦理房産證時獲得購房款總額0.5%至1.5%的政府補貼。按照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商品房銷售均價4340元/平方米計算,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面積住房,西安市民最高可獲5859元財政補貼。
事實上,目前類似優惠政策正在許多地方低調推進。8月份,瀋陽市政府宣佈重啟購房補貼政策,並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年限和限額。同樣在8月份,為防止房地産銷售持續回落,河南省政府宣佈,自9月1日起,河南省居民購買商品房可減免房地産交易契稅、降低首付房款、延長貸款期限等,同時可享受到商業銀行所提供的房貸最優惠利率。
此外,今年下半年以來,廈門、長沙、成都等地也相繼出臺包括購房入戶、免稅降稅、購房補貼等購房優惠措施,希望刺激房地産市場消費,挽回樓市的頹勢。
動機和時機引發質疑
在各地政府密集出臺刺激房地産市場的優惠政策的同時,不斷有媒體和專家對其合理性提出質疑。尤其是西安的購房補貼政策出臺後,引發了國內輿論的廣泛關注,許多媒體將其解讀為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信號,在網絡上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有網民認為,用財政資金補貼購房者,這一政策具有“特惠”而非“普惠”的性質,對不購房者來説有失公平。政府更應當降低有關購房稅費收取標準,而不是直接予以財政資金補貼。還有網民表示,西安市政府拿納稅人的錢救房地産商,刺激購房需求,阻止房價下跌,與中央調控政策背道而馳,這樣是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一些西安市民也認為,西安市的房價事實上還在上漲之中,政府應該把着力點放在降低房價上,這樣才能真正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市民薛文説,西安市的房價去年以來上漲很快,從3000多元的水平一下上漲到4000多元,雖然漲幅不像一線城市那麼大,但也超過了許多市民的預期。發放補貼固然是好事,但政府也應該想一想如何將房價降一降。
對於出臺購房補貼等優惠措施引發的爭議,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肖爭光表示,西安市作為受汶川地震之害較為嚴重的地區,“救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市民恐慌心理,恢復受地震影響的房地産行業。
數據顯示,2008年5月12日至31日,西安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量比上月同期下降37%,比去年同期下降34%,而6月至8月成交量為159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下降31%,有相當多的樓盤,特別是高層樓盤,震後一個月內幾乎沒有銷售量。
據肖爭光介紹,由於建築業增加值、房地産開發投資在西安市經濟總量增長指標中所佔的比例達40%,而地震導致的建設行業受損情況對全市經濟增長指標的影響較大,因而保持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成為制定政策的初衷之一。
“房地産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其發展出現問題,政府有義務幫助解決。除了象徵性的補貼之外,這次出臺的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目的在於恢復整個房地産行業,而不是像外界所説那樣‘托市’或是給房地産開發商輸送利益。”肖爭光説。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