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崛起"新愛國主義" 絕不等同"極端民族主義"

 

CCTV.com  2009年08月03日 15: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日報   

  近年出現的“新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和議論。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和感性的,甚至是混亂和錯誤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弄清“新愛國主義”的由來、表現和特徵,充分認識“新愛國主義”對於國家民族發展的深層意義——

  “新愛國主義”的説法,是近年來出現的。但它又不只是一種説法,一個概念。“新愛國主義”反映的是一種新的社會存在和社會現象,是一種新的社會意識,是中國人民在進入新世紀後形成的一種時代共識,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年青一代中有著強烈反映,在中國近年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中有實實在在的表現。因而,“新愛國主義”現象從一齣現就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和議論:在國內,有的人讚賞“新愛國主義”,但對其認識還處於比較膚淺的感性階段;有的人認為,目前的“新愛國主義”不過是一種虛擬化的“網絡民族主義”,將其“污名化”,加以排斥;在國際上,某些勢力則認為,“新愛國主義”意味著中國民族主義的抬頭,視之為“中國威脅論”的一個證據。

  由此可見,目前社會上對於“新愛國主義”的認識還是感性的、膚淺的,甚至是混亂的、錯誤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弄清“新愛國主義”的由來、表現和特徵,充分認識“新愛國主義”對於國家民族發展的深層意義。

  “新愛國主義”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

  任何一種意識的産生和形成,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新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國家實力不斷增強、社會面貌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産生的,有著堅實的社會基礎。

  1、“新愛國主義”的由來

  愛國主義為世界各民族所共有,中華民族也不例外。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愛國主義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更加高漲,成為反抗侵略、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不斷得到提升和弘揚,為祖國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在抗擊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反對藏獨分裂活動、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充分地展現出來,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形成了一種“新愛國主義”的表現形態。具體説來,“新愛國主義”這個概念是在北京奧運會前後出現的。2008年“314”拉薩嚴重暴力事件和奧運聖火傳遞受阻事件發生時,中國人民空前廣泛地團結起來,空前有力地行動起來,揭露謊言,表達支持奧運、期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意願。今年烏魯木齊“75”事件發生後,中國各族人民在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方面所表現出的高度自覺和責任意識,都標誌著中華民族愛國意識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對此,海外有媒體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僅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爆發”,而且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中國人當中的“新愛國主義”。由此,“新愛國主義”一説開始流傳開來,並受到了關注。

  “新愛國主義”的産生是中國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新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意識,其産生並不是空穴來風。只要我們聯絡一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及其給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所帶來的影響,就能揭示出“新愛國主義”勃然興起的歷史必然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亙古未有的巨變,經濟高速發展,GDP連續多年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增長率,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三位,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實現了質的提高。中國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巨大成就被國際社會譽為“中國奇跡”,中國的發展道路被冠之以“中國模式”。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國際形象得到大幅度改善。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在當今世界潮流的激蕩中,中國以開放的心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形象,更加成熟和自信;同時,改革開放也讓世界不斷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這種認識和了解,不斷地讓西方世界消除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顛覆了他們腦海中長期以來固守的對中國的陳舊陋識。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西方社會還提出了“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G2”等概念,這代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強盛態勢的新認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繁榮富強和不斷崛起的發展態勢,給中華民族的心理帶來了深刻變化,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從根本上轉變了近代以來民族意識中的悲情成分,建立起對國家前途的完全自信。這種轉變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在國家實力比較、文化認同、發展預期、建設效能等方面形成優勢共識,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等各領域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已被人民廣泛認同。可以説,當今“新愛國主義”的出現,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崛起在中華民族心理上的一種必然反映。

  “新愛國主義”的表現和特徵

  從概念上説,“新愛國主義”並非第一次出現,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內的不少人,曾在不同的時期和場合用過“新愛國主義”這個概念。但就中國愛國主義發展史來説,“新愛國主義”雖然在維護祖國利益和民族尊嚴等核心價值方面與之前的愛國主義並無二致,但在産生背景、社會心理和表達方式上,的確呈現出了鮮明的新特徵。

  一是空前的愛國自豪感。“新愛國主義”的所愛對像是正在走向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中國自進入近代以來,經濟的落後、國力的衰微以及由此決定的在國際關係中的屈辱地位,使得中國人的愛國主義始終伴隨在爭取民族解放、獨立和平等的奮鬥之中。那時的愛國主義,始終帶有一種以弱抗強的悲壯心態。而當今中國人民和海外華人大多都是以振奮和自豪的心態看待中國的發展,並寄託著更為美好的期待。“新愛國主義”不同於以往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不再是一種弱者悲情、迷惘的抗爭,而是建立在祖國日益強大的物質基礎之上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強烈抒發。

  二是高度的愛國自覺性。如果説以往有些愛國運動是在政黨或政治團體的組織和發動下進行的話,那麼,當今在全體中國人民之中形成的“新愛國主義”,則是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中國人民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建設,對國家民族前途所産生的充分自信,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當今社會,中國人民表現出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是在當前價值多元、文化多元的世界中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

  三是愛國主體的空前廣泛性。中國社會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高度開放的多元社會,與世界的交往交流空前廣泛,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在比較中增強自信,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和方向産生共識。各個階層的人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選擇、通過實踐而達到高度一致,從而在建設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上,空前地一致起來、團結起來。隨著國家的強盛,中華民族對民族感情的珍視和根本利益的共識已經超過其他歧見。

  四是愛國具有高度理性。“新愛國主義”群體中有很多人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年青人有激情,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發展有更新和更開闊的視野,其他經歷過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人,對中國的崛起也有著更刻骨銘心的記憶。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儘管各年齡段的人們愛國主義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能從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中把握愛國的新要求,而不是所謂排外和閉關自守的思維,人們以更加自信、理性、平和、寬廣的心態觀察國際事務,表達愛國心聲,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國家形象,維護世界和平。

  總之,“新愛國主義”是改革開放的結晶,是中國人民從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中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高度認同,源於對中華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自豪感和責任感,見諸自信、自覺、理性的愛國行為。“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新發展。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