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09年7月21日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吳仕民介紹改革開放與中國民族政策的發展等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記者在發佈會上獲悉,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族政策的發展。
第一,更加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在當代中國,民族問題主要表現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要求加快發展經濟文化上。在改革開放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幫助和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這些措施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對外開放政策、人才培養政策、資源開發政策等。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實行對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産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優惠利率、技術改造貸款財政貼息和稅收減免等照顧政策,設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優先整村推進特困民族地區貧困村,制定並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少數民族事業專項規劃,出臺促進新疆、西藏、廣西、寧夏、青海、雲南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組織發達地區對民族地區實施對口支援,等等。
這些政策收到了積極效果。改革開放30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民族地區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從1978年的76億增加到2008年的1.8萬億;經濟總量由324億元增加到306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7倍多。
第二,更加重視保障少數民族的基本權利。採取多方面措施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公民的人權,保障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平等權利。如:國務院就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訂了行政法規,大力培養培訓少數民族幹部和各類人才,保障少數民族公民有權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禁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為照顧少數民族在飲食、喪葬等方面的特殊需求而專門作出了相關規定,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保障城市和散居少數民族群眾的正當權益,重視做好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工作。這些措施使中國的民族政策內容更加充實,適應了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也是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在民族政策中的體現。
第三,更加重視改善少數民族的民生。努力使各民族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認真解決少數民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基於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的實際情況,在改革開放中,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民生改善方面採取許多有力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如:支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寄宿制民族中小學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率先實行“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重視辦好民族院校,全國現有民族院校15所,在校生超過20萬人,實行高校招生對少數民族考生優惠政策,在普通高校開辦民族班、舉辦預科班,開辦內地西藏班和新疆班,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培訓計劃,定向培養少數民族碩士生和博士生。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扶持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製作和翻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面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培養少數民族醫療衛生人才。著力推進少數民族的就業。
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改善。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14元增加到13170元,增長了30多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68元增加到3389元,增長了19倍。民族地區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
第四,更加重視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和監督檢查。努力使制訂的民族政策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貫徹。為此加強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開展民族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改革開放以來,多次開展全國大範圍大規模的監督檢查活動,對執行民族政策好的進行表彰、推廣經驗,對執行不力的予以糾正,對違反民族政策的行為予以糾正。表彰模範執行民族政策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表彰活動。國務院已召開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今年將舉辦第五次。通過政策的制訂與落實,建立健全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范筱)
國家民委:中國的民族政策符合國情 經受住了考驗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就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為核心內容的民族政策。改革開放對中國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民族政策的發展創造了社會條件。經過60年的不斷發展完善,特別是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體系。
幾十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成功的。經受了各個時期各個方面的檢驗和考驗,得到了各民族的真心擁護,促進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在國際上也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好評。
相關鏈結:
責編:汪蛟龍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