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三十年身份證明的變遷

 

CCTV.com  2008年10月14日 08:0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編者的話】

    封閉到開放的路標

    30年間,我們完成了“鄉土中國”到“開放中國”的歷史跨越。這些“身份證明”的變遷,悄然訴説著新時期中國社會與公民權利的前行

    出門在外,拿什麼證明你自己?

    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還用説嗎,身份證!

    靜心思量,就在30年間,證明我們身份的這個小小物件,經歷了多麼巨大的跨越──

    30年前,我們出門總不得不帶上一張介紹信;30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不敢想象自己會跟駕照、護照扯上關係。今天,從農村到城市、從國內到國外,中國人的腳步越走越遠,中國人的自由流動已成常態。

    曾記得,20世紀80年代以前,全國通行的身份證明只有一種:介紹信。薄薄一紙,離了它,出門、辦事寸步難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固守鄉土的人們有了頻繁流動的需要,封閉的管理模式開始動搖。1985年,一人一證的居民身份證制度開始在全國推行。

    更便於個人使用和社會管理的身份證普及,“盲流”和“收容遣送”成為歷史名詞,暫住證和居住證成為人們生活在異鄉的證明……普通中國百姓,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權利。

    今天,儘管戶口仍是戶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們對變革固有戶籍管理制度的呼籲和努力從未停歇:城鄉二元的戶口體制正在突破,城市戶口所附加的利益價值逐漸鬆動。

    今天,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對外開放的擴大,護照走進越來越多普通中國公民的生活。一個民族,更加緊密地擁抱世界,一個時代,更加堅定地走向開放。

  2004年3月29日起,我國正式開始換發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慧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

  那時,出門必備介紹信

    本報記者 梁昌傑

    今年56歲的鄭衛國,曾是湖北省黃梅縣文化館館長,提起介紹信,勾起了他的回憶。

    “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沒有介紹信寸步難行。1971年,黃梅縣文化館有機會去武漢參加文藝演出放電影,同事小袁老家在武漢,我們就讓他拿著介紹信帶著膠片去了。沒想到小袁把介紹信揣在兜裏,洗衣服時給洗壞了。正巧遇上工人糾察隊,小袁拿不出介紹信,被當作‘黑戶’給糾察去,單位領導趕去才把他接出來。”

    1985年之後,身份證逐漸普及起來。然而為了保險,那幾年鄭衛國出門還是會同時再開一張介紹信。1987年,他們去武漢參加一個戲劇節,就多虧了一張介紹信才避免流落街頭,因為稍微正規一些的賓館都必須有介紹信才讓入住。“哪像現在,帶著一張身份證就夠了,出行辦事都方便!”

 搶眼新聞

黑瞎子島一半今回歸中國(圖) 國防部:望美立即撤銷對臺軍售  冰島緣何一夜致貧    
衛生部通報西安交大一附院瞞報8新生兒死亡事件   韓4年間扣留2037艘中國漁船
國家公務員考試查詢網站因訪問過多出現癱瘓      日媒對麻生訪華不樂觀
北京車輛限行引法律爭議 是否侵犯物權成焦點     公安部:輕微交通違法不罰
"挺扁大將"踢館 爆民進黨創黨最大衝突(圖)       陳水扁:“中華民國”早已滅亡
歐洲多國政府注資救市 總金額近2萬億$之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猛批布什政府
向華強京城請豪門宴 鞏俐獨領“風騷”(組圖)     女屍臂上怪字無人能解(圖)
村官貪600余萬 辯解"非國家工作人員"堅稱無罪    台灣女主播全裸出鏡[組圖]
嶺南白眉派第八代傳人被稱“李小龍第二”(圖)    三十年身份證明的變遷(圖)
楊帆稱不知為何遭停職 披露"抄襲門.楊帆門"經過  王菲流産風波後首亮相[組圖]

1/8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