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向陽花木易為春——綠色發展之“木”的故事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8年11月21日 18: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題:向陽花木易為春——綠色發展之“木”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周紅軍、孟昭麗、趙銀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林木變“銀行”,荒山變“金山”。“向陽花木易為春”,一個新理念的濫觴給現實帶來一場華麗的蝶變。

  赤水、沙縣、鹿泉,記者走過的這三個地方,在中國地圖上都只是非常小的點。它們的故事,也並不驚天動地。但小小的片段,卻也足可讓你感受到這場生態變革大潮中的無限風華。

  一根竹的重生

  2017年10月底,國務院扶貧辦公佈全國2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赤水成為貴州首個脫貧出列縣。

  怎麼做到的?或許,我們可以從一根竹子的重生上,尋得蹤跡。

  赤水,素有“竹子之鄉”之稱。漫山遍野的竹子,成為當地政府脫貧攻堅的突破口。

  一根竹子,可以變出多少花樣?赤水人從竹筍到各類竹製品,再到竹海旅遊……幾乎將吃用玩“一網打盡”。

  念好“竹子經”,財富滾滾來。“三多”村的變化,正是生動體現。黎明村在2013年時還是個有名的“窮三多”村:失學兒童多、貧困戶光棍多、無業遊民多。到2017年,卻成了産業多、小老闆多、收入多的“富三多”村。

  變化的奧妙,在竹子上。鄉村道路的修建,讓竹子的採伐利用率大大提升,村民的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這個村位置最偏遠的黃連溝組,曾經的貧困戶羅剛説,以前一家人守著竹子卻沒錢花,而今他家一年光竹筍的收入就有6萬元,再不用為生計和孩子的讀書費用發愁了。“沒想到,天天抬頭就見的竹子,讓我們家過上了好日子。以後,這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竹子一端挑起了“生態”,一端挑起了“經濟”,二者之間的和諧轉化,帶來的是生態和經濟的皆大歡喜。

  一根竹子的重生背後,是理念的大轉變,是發展的大文章。

  一片林的變遷

  林改,福建是領航者,更是與時俱進者。

  隨著生態建設的推進,從2010年起,福建對一些位於交通主幹線、水源地等重要生態區位的商品林實行限伐政策。

  不砍,林農利益受損;砍了,生態環境受損。兩難之境,如何破解?

  三明市沙縣為此進行了探索,打出一套精彩“組合拳”,實現了少砍樹甚至不砍樹也能致富,成功破解了這道難題。

  這套“組合拳”的要訣在“機制創新”。

  “四共一體”是一式,即通過“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享、收益共贏”的模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切實提高生態效益和經營效益。

  創新贖買機制是又一式。推行直接贖買、定向收儲、改造提升三種模式,重點推進“我出錢,你來改”的改造提升模式,既保障林農合理收益,又有利於提升林分結構和質量。

  積極探索林業普惠金融新機制,建立林地經營權流轉新機制等等,各式妙招環環相連。

  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是“組合拳”招式的延伸。當地大力推廣種植小吃配料穿山龍、金線蓮、五指毛桃等燉罐藥材,建成小吃配料示範基地3萬畝,現在産值已達5億元。

  此外,政府鼓勵種植楠木等名貴鄉土樹種,提升林木價值。沙縣力爭到2020年完成新種植珍貴樹種1萬畝以上,並打造楠木産業基地。

  式式顯功夫,招招見實效。而今,沙縣林木蓄積量達1376萬立方米,林農涉林收入從2014年的2699元提高到了2017年的4856元。

  生態受保護,林農得實惠,雙贏!

  一座山的蛻變

  漫步石家莊鹿泉區德明古鎮景區,倣古建築鱗次櫛比、潺潺河水悅人耳目。讓人難以想象,它原來是個荒山溝。“就是光禿禿的一片山溝溝,連樹都沒幾棵。”當地人説。

  這樣的變化,在鹿泉,已經不是稀罕事兒。

  就説石井鄉的臥龍山,原來一直被水泥製品廠佔據,坑坑洼洼的山體、瀰漫的塵土,讓很多人躲著走。而今,隨著大年初一風情小鎮項目的落戶,一個集文化體驗、創業孵化、生態居住、農耕採摘、戶外拓展等多模塊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特色小鎮,正在有序打造中。

  一座座山蛻變的背後,是壯士斷腕,淘汰過剩和落後産能;是生態優先,重塑綠水青山,培育綠色産業。

  鹿泉曾是傳統的水泥之鄉。黨的十八大以來,鹿泉在集中分批拆除水泥建材企業的同時,全力推進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啟動一系列造林綠化行動。

  當水泥揚起的塵埃被滌蕩一清,當傷痕纍纍的大山重新披上了綠裝,鹿泉未來的發展路徑也日益明晰。一條涵蓋山水遊、文化遊、工業遊、康養遊、美麗鄉村遊的“旅遊+”新業態,正成為鹿泉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座山蛻變,一片天變藍。從昔日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今天的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素質”兼備,“財貌雙全”!

  赤水、沙縣、鹿泉,從西南到東南再到華北,從一根竹到一片林再到一座山,它們都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激發了生態保護的動力,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良好循環。

  五年來我國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一半,森林面積增加1.63億畝,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近2000平方公里,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

  點點綠意,是美麗中國最亮眼的底色。各地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正書寫著中國生態治理的綠色傳奇。(參與記者:汪軍、閆起磊)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