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初冬的北京,在國家博物館前,一名中年男子舉著手機,興致盎然地同父母在“偉大的變革”幾個紅色大字前合影留念。
日前,“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連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1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國家博物館外一早就排滿長隊,既有身穿藍色校服的學生,也有白髮蒼蒼的老人。
此次展覽設有偉大的變革、關鍵抉擇、壯美篇章、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等6個主題展區,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了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
自11月13日開展至18日,展覽累計參觀人數達到194172人。11月15日,觀眾現場留言3.95萬字。
改革開放40年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每一代青年都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擁有青春的獲得感和出彩感。
以前“結婚時買衣櫃都要憑票”,現在“想買啥買啥”
在第四展區第四單元,共享改革成果、共建美好生活的藍圖徐徐展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村、每一個家庭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逐步實現。
看著一張張今昔對比的圖片,68歲的陳愛斌體會頗深。他指著陳列的布票、糧票、肉票和購買各種緊缺商品所需的票證,很是感慨。“那時候實行計劃經濟,生産力落後,國家物資緊缺。”陳愛斌記得,他結婚時買衣櫃、雙人床要向單位申請,憑票購買。“現在不一樣了,想買啥買啥。”陳愛斌説。
人民生活從物資短缺到日漸繁榮,陳愛斌可謂是這一生活變遷的親歷者。作為一名國有企業的老員工,經濟體制的改革給他的工作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9年,陳愛斌結束在山西的知青生活,回到北京,從事廢舊物資回收工作。有一次去武漢開物資交流會,進行次品鐵板回收。“回到北京後就被查了,因為鋼鐵由國家調控,就算是次品也不行。”陳愛斌説,由於當時仍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物資的流通要經常找工商局交涉,“很不方便”。
1992年之後,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陳愛斌的工作發生變化,“不用再跑東跑西了,物資可以自由流通了”。
而作為70後,羅字清體會最深的則是中國人在國際上獲得的尊重越來越多。之前他常到泰國去做生意,“那時中國人去的不多”。2012年,到泰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羅字清發現,“好多地方開始説中文,漸漸有了中文翻譯”。
“我們是很幸運的一代人。”羅字清説,小時候難得吃頓飽飯,“有5毛錢都高興得不得了”。
改革開放40年以來,社會快速發展和進步,給了每個人向前、向上發展的機會。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羅字清感慨:“咱們國家真的強大了。”
教師被稱為“臭老九”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80後李愛娟(化名)稱自己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此次展覽中,觀展者可以一飽眼福,看見以前從未見過的“首個”展品:改革開放後中國首個私營企業執照、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及合同、新中國第一件專利證書、新中國第一號博士學位證書。
令李愛娟印象深刻的是展覽中陳列的1977年高考考生准考證、大學新生戶口遷移證明和學生證。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這次具有轉折意義的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高考的招生對像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
李愛娟的父母正是當時的下鄉青年。李愛娟説,因為參加高考,父母考上當地師範類的中專,並當上教師,也因此改變了她的命運。
讓李愛娟獲益的是1999年全國大規模的高校擴招。按當年統計,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52萬人,增幅高達48%。“這意味著更多人能有上大學的機會。”李愛娟説,自己能順利考上大學,也得益於此。
如今,李愛娟是河北省石家莊市一所高職院校的教師,從事教育12年,“現在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力度很大”。李愛娟説,河北省已經開始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三免一助”(免學費、免住宿費、免費提供教科書,享受國家助學金)政策,“學生不會出現因貧困輟學的情況”。
國家發展快,90後不學習也要落伍了
11月16日,張俊峰一大早來到國家博物館觀展,這一天對他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是特意給自己挑選的一份神聖禮物”。就在這天,他從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我們80後對改革開放的體會太深了。”在1985年出生的張俊峰看來,這不僅是一場展覽,也是他們這一代青年成長的見證。讓他興奮的是,一步入展廳,他家鄉深圳的巨幅畫卷就展現在眼前。
在張俊峰的記憶中,那時的深圳剛成為經濟特區,在他生活的地方,周圍依舊是小漁村的模樣。一切都在起步,每一天都是新的。當時,作為建築工程師的父母,全身心投入到了火熱的深圳特區建設中。
張俊峰的父母參與建設深圳不少重大工程,他心裏充滿驕傲。長大後,他也選擇成為一名建築設計師。
大學畢業後,在海外留學熱中,張俊峰去美國讀了研究生。但3年留學後,他選擇回國,他要去建設讓他在海外挺直腰板兒的中國。
如今,他已定居北京,是中建裝飾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設計師。國家博物館的總設計師張開濟是張俊峰的“偶像”,張俊峰還收藏著張開濟手書的題字。
儘管生活背景不同,閱歷不同,每一代人都實實在在感受到社會的發展、祖國的強大。在此次展覽上,記者也發現很多90後的身影。
劉琦(化名)在北京剛剛參加工作,和朋友一起過來看展。談起參觀的感受,劉琦説:“很有意義,可以更好地了解當代中國。”作為新一代青年,劉琦對交通和通信的快速發展感受最深,“現在出門真方便,以前坐地鐵還是紙質票,現在刷手機就可以了”。劉琦説,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寄快遞也不用出門了,在家下單,上門取件,快速方便。
展覽中一些高科技産品令她印象深刻,比如,3分鐘就能畫出人物肖像的智慧機器人。劉琦説:“現在社會發展得挺快的,90後如果不學習,也要落伍了!”
40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不同年代的人也在緊跟時代前行,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便利,生活水平獲得極大提高。一代代青年刷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獲得感和出彩感,成為這句話有力的時代注腳。(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尹海月 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11-19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