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亞洲野象愛上雲南西雙版納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01月09日 05: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沿著幽靜密道走進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叢林深處,蝴蝶飛舞、溪流蜿蜒,隨處都是驚喜。“瞧,這裡是大象剛剛活動過的痕跡,足印還很新鮮。”工作人員指著前方説,“這條路就是新發現的亞洲象活動通道之一。”中國和老撾兩國再次啟動中老跨境亞洲象聯合保護調查工作,又發現了兩條大象遷徙廊道。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老邊境上,居住著一群不用護照但可隨意進出兩國的特殊“邊民”,它們就是有著“明星物種”之稱的亞洲象。

  從2006年起,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老撾北部三省農林部門合作,開展跨境監測與保護。2009年,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在中國西雙版納尚勇和老撾南塔南木哈建立一個面積為5.4萬公頃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2012年,中老雙方簽訂聯合保護區域協議,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全部貫通。這幾年,雙方齊心協力,利用紅外相機對跨境亞洲象和其他珍稀野生動物的活動軌跡展開跟蹤監測,終於把亞洲象的跨境“旅遊路線”基本摸清。

  從2006年建立初步的合作機制開始,中老雙方每年召開一次雙邊合作交流年會,並開展聯合巡護工作。但巡護工作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

  “抬鼻子、豎耳朵、翹尾巴……大象做這幾個動作,就表示它要發起攻擊了,得趕緊跑。”尚勇子保護區管護所所長王利繁講起一次巡護監測保護區時遭遇大象的經歷,“叢林裏藤蔓橫生,看見個粗壯的柱子還以為是樹,結果突然動起來才發現是大象,巡護隊立即分批撤退。”

  保護區護林員李忠雲撩起褲腿,幾年前巡護時被毒蛇咬過的疤痕還清晰可見。“怕大象,也怕毒蛇。但看著這裡的森林和動物,我覺得巡護工作有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就是在守護人與大象共同的家。”

  跨境聯合生物保護合作的深入,讓綠色環保理念成為兩國邊民的共識。“據觀測,亞洲象數量在增加,停留時間也更長,基本上每個象群裏都有小象活動的痕跡。你看,這就是象群裏的小象覓食後留下的。”王利繁指著地上一塊糞便説。不僅如此,同區域裏印度野牛、犀鳥、孔雀雉、鼷鹿等珍稀動物出現次數也在增加。

  有人歡喜有人愁。亞洲象數量的增加、活動範圍的擴大,給邊境一線的村民帶來不少“甜蜜煩惱”。

  動臘縣南滿村的田地裏,村民木子發正對著被毀掉的芭蕉地發愁。2017年12月14日一早,他照常來到自家田地,卻發現芭蕉在昨晚被大象席捲而空,“好在現在有保險賠付,能夠減少一點損失。”針對亞洲象造成的社會財産損失及人員傷亡問題,西雙版納州近年來積極運用商業保險方式來理賠,2010年啟動“亞洲象公眾責任保險”試點。

  “年會交流上,老撾保護部門對我們的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很感興趣,我們也一直在探索。”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老項目辦主任張忠員説,“紅外相機是偵察能手,將其安裝在亞洲象出沒的通道,並覆蓋到區域內的所有護林員,可以形成預警,減少亞洲象侵犯給村子帶來的損失。”

  “我們也在幫大象從別的地方搶‘地盤’。”2017年初,王利繁帶著護林人員在南坪村附近實施亞洲象棲息地恢復試點,鳩佔鵲巢的外來物種被剷除,取而代之的是亞洲象愛吃的野芭蕉、竹子等等。“為亞洲象建立食物源基地,可以減少大象‘搶糧’。”

  “我們正在探索把對大象的調查監測和保護結合在一起,建設緩衝區、加強預警體系建設等等。實現人象和諧生存是個大課題,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保護項目辦主任高級工程師郭賢明表示。

  本報記者 張帆 李茂穎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