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砥礪奮進的五年】青海互助縣:“洋芋蛋”變成“金疙瘩”

中國新聞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9日 16: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

  “早上炒洋芋,中午洋芋蛋,晚上洋芋粉”,這是許多青海互助人一天的食譜。洋芋就是馬鈴薯,如果説民以食為天,青海省互助縣人的“天”,一半就是馬鈴薯。

  互助縣出産的馬鈴薯品質優、口味好,聲名遠播。但長期以來,銷售瓶頸制約著該産業的發展,怎麼把“洋芋蛋”變成“金疙瘩”,是當地農民遇到的最大難題。

  2008年10月,一位互助縣農民趕著馬車來到西寧,滿滿一車馬鈴薯被市民搶購一空。“能不能把馬鈴薯生意做大?”這個想法從他腦中蹦出,讓他興奮和激動。這位農民叫汪全邦,當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日後會成為“全國科技致富&&人”。

  從地裏來,到地裏去

  1974年出生的汪全邦只有初中文化,出身於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和土地打交道。初中畢業後,他在家種了兩年地,知道其中的辛酸,“莊稼地裏的莊稼只能養活人,但要想擺脫貧困,不能只靠種地”。

  兩年之後,他走出農田,外出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不高,沒有過硬的技術,走出去的汪全邦兩年後又回來了。但在打工的兩年間,汪全邦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回來後他和父親一起販賣豬仔,4年後買了當時村裏第一台手扶拖拉機。

  2008年,汪全邦的馬鈴薯在西寧熱賣一空後,他找到一種自信,那是做了幾十年農民從未感受過的自信。“第二年,我索性甩開膀子幹,在銀行貸款十萬元,收購了2000畝長白大蔥,運到西寧、甘肅和寧夏去賣。”汪全邦説不上當時這股勇氣從何而來。

  這次大動作,他被縣農業局“盯”上了。“既然你對銷售這麼在行,要不然成立一個合作社?”農業局幹部的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汪全邦。

  從搞銷售,到建合作社

  “汪全邦會搞銷售”,遠近的農戶都認可了這個事實,但成立合作社,對他來説還是個新概念。在想幹而不知從何下手的情況下,互助縣工商局推薦汪全邦到內蒙古、山東、北京等地考察,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

  “在牛羊活畜市場,我了解到活畜的採購、托養、交易等各個環節;在壽光蔬菜大棚,我參觀學習了蔬菜栽培管理的先進技術,看到現代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15天的考察,為汪全邦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30萬元資金、13畝地、2輛農用車,互助縣綠田農産品營銷專業合作社于2010年7月成立了,主營優質馬鈴薯和綠色有機蔬菜種植營銷。“農戶們加入的積極性很高,從最初的9戶很快發展到100多戶,到2015年年底農民會員達到了208戶,佔地面積上千畝。”合作社的快速發展讓汪全邦喜出望外。

  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合作社的今天。汪全邦告訴記者,“2012年,政府出資70萬元為合作社配置農機具,建設交易棚,購買種子、化肥和電子秤,現在使用的這幾輛四輪車也是當時政府出資購買的。”2012年,合作社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汪全邦被評為“全國科技致富&&人”。

  如今的綠田農産品營銷專業合作社,資産總計1000多萬元,每年給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人次,支付農民工勞務工資和土地流轉費用200多萬元。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9日 04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