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劍橋博士的博物館情結

 

——訪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的世界遺産》的作者劍橋大學考古學博士楊國華先生

CCTV.com  2009年07月30日 11:0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跡遺存。從歷史文化看,幾千年來、幾十萬年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一直傳承不斷,可以説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都難以相比的。這裡有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萬里長城、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還有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山東曲阜的孔林、孔府、孔廟。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如布達拉宮、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就是多民族代表性的傑作。此外,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秦始皇陵兵馬俑均是世界著名的文化珍寶。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河山錦繡的國家,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非常豐富。自然遺産中的黃龍、九寨溝、武陵源等獨特的地質、地形、動植物和優美的自然景觀都是世界少有的。泰山、武當山古建築群、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特色。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中是罕見的。而作為1993年才開始列入名錄的文化景觀,廬山以“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結合的十分巧妙而列入了名錄。至此,可以説我國已擁有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全部內容:文化、自然、文化與自然雙重、文化景觀幾個方面都已經齊全了。這也是其他國家所罕見的。央視網《復興展館》近期特別專訪了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的世界遺産》作者——劍橋大學考古學博士楊國華先生。

作者近影

     【問】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一系列保護成果展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請介紹一下《中國的世界遺産》的創作背景和時代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世界遺産從無到有,由少變多。世界遺産作為一種理念被傳播和接受,也作為一種觀念被改善與提升。中國近年來積極活躍於世界遺産領域,逐漸將東方文化語言帶入長期以來以西方文化語言為主的世界遺産領域,為世界遺産發展的地區平衡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我是從1996年5月1日開始訪問中國世界遺産地的(1996年10月,在北京國展中心參加國際展覽,其中我的攝影作品獲得國際優秀獎,包括泰山風光、長江和黃河兩岸的風土人情,以及西部沙漠、草原和戈壁灘等等)。而真正著手寫作《中國的世界遺産》是2003-2004年在英國倫敦大學(UCL)攻讀公眾考古碩士研究生期間開始的。

    在我動筆編寫此書之前還有個小插曲:當年我在給國際友人、我的忘年交英國人約翰根徹看一份有關中國文化遺産的英文資料時,他驚訝起來:“中國竟然有如此多燦爛輝煌的古代歷史文明!”“在過去我僅僅知道長城、故宮,天安門廣場,兵馬俑,僅僅是名字而已。”“在我們的意象中,中國就是第三世界國家,貧窮落後,愛戰爭,沒道德!”和“現在看來,我們的教科書錯了!”等等,就是他的這些只言片語,使我驚訝萬分!震驚之餘,我細想,一位68歲的英國老人對中國竟是如此地看待,何況他們英國年輕一代呢?!於是,我便有了一個想法:寫一部書 ----《中國的世界遺産》,讓英國人、歐洲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們通過我的這部書,通過中國的世界遺産這一側面來正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這也是我寫這部書的最大動力之一。之後,約翰便自願請纓擔任我這部書的英文校對工作(校對了兩年半,遺憾的是沒等到該書的出版,他便離開了我們,辭世而去)。

    緊接下來,我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不同時期,對中國的世界遺産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訪問,收集資料和數據,並拍攝圖片,進行油畫創作(2007年2月,在英國維多利亞暨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拉斐爾大廳舉辦了“楊國華中國的世界遺産油畫展”)。2007年7月4日(從倫敦到北京)至10月1日,三個月的時間,我再次走遍了中國的35項世界遺産地100多個遺産點,行程貫穿中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西到沙漠戈壁敦煌莫高窟和嘉峪關,東到長城入海口山海關和丹東虎山長城,東北到和北朝鮮交界處高句麗王國古墓群遺址地,南到澳門歷史古城區,西南至雲南香格里拉、梅裏雪山、青藏高原拉薩布達拉宮,總行程超過4萬公里。長期以來,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各地圖書館和各個中國的世界遺産地,我針對各種有關書籍、文獻、資料做了三年多的理論調查和研究,才形成了這部文獻性書籍畫冊。這就是這部書的創作背景。

    至於時代意義,我想,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大慶的日子,這部書的出版對各國人民和那些想了解中國、熱愛中國,熱愛中國古老歷史文明和旅遊的人,對海外華人,甚至對我們國人都應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正如李學勤先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説的:“中國與西方文化的接觸,交流和融合,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潮流與運動。在上世紀末的1998年,我曾在中國語言大學舉辦的‘面向二十一世紀 ---- 中外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學術討論會上説過,這個潮流與運動的規模十分廣闊,‘從整體上説,中國人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都是一個需要多少代的過程。如果允許我偏激一點的話,我還要説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彼此了解,這個過程還要繼續下去。’”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的代表,既是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成就,也是當今中國文明發展綜合實力的表現: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和文化支柱,也是中國人民對全世界人民的豐厚貢獻。正如2004年胡錦濤主席在給第28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的致辭中所説:“保護世界遺産,是造福人類的韆鞦功業”。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