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5:58 | 來源:CNTV
文化遺産日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産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産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有助於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産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文化遺産日,為中國大陸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産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産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産。從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産日”。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産保護的馮驥才就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産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兩會上,馮驥才又提出這一建議,並提交了《關於建議國家設立文化遺産日的提案》。2005年7月,鄭孝燮等 11名專家學者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倡議中國設立“文化遺産日”。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産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産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有助於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産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
文化遺産包括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物質文化遺産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産日”,使文化遺産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産保護制度,文化遺産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 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産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産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全國“文化遺産日”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選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而是確定在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這樣做旨在使這個“文化遺産日”具有更為廣泛的代表性。
責編:曾曦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