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6日 16:53 | 來源:中國電視報
走出位於北京西四環中路影視之家4樓的電梯間,迎面便見一個易拉寶宣傳畫,鮮艷的五星紅旗作為背景,上面書寫著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旁邊還放有一盆綠植做陪襯,莊重中又有著生動;步入編導郭一民的工作間,桌上擺著電腦、編輯機,地上靠墻整齊地碼放著二三十盤資料帶,床上還有七八盤,盒蓋敞開著,每盤上面都放著一張A4紙,標明帶子裏面收錄的具體內容都有哪些,緊張中又透著有條不紊。對郭一民的採訪也就從這些帶子開始了……
老資料中淘到寶貝
“由於《旗幟》攝製組是在去年12月3日才組建完畢,從策劃、攝製到樣片製作,我們僅用了不到140天,你看到的這二三十盤帶子還是在拿走了一大部分後留下的。”想著兩三個月的時間內要看近百盤資料帶和自拍帶,從中編輯、篩選可用鏡頭、畫面,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郭一民是《旗幟》第5集《歷史轉折》和第6集《滾滾春潮》的編導,這兩集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起,直至鄧小平第二次南巡結束,時間跨度長,雖然在紀錄片《偉大的歷程》中,他曾做過一集名為《大潮涌動》的片子,講的也是發生在1982年到1992年改革開放這10年間的大事,但此次每集將近50分鐘的播出量、4月中旬前必須完成樣片製作,還是令這位老將備感壓力,“沒辦法,時間緊,我們這些編導就都編在這裡,吃在這裡,睡在這裡,一星期只回家一次還是為了拿換洗的衣服。”郭一民感慨道。
不過,功夫沒有白費,在資料組提供的影像資料中,郭一民還真找到了原來未曾發現過的畫面。“《旗幟》在資料提供上比我們做《偉大的歷程》時豐富了不少,比如,原來在片中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時,只有在會場開會的鏡頭,這次找到了一組老百姓在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在長安街上2分錢一份買報紙的平民化鏡頭,這次用上了,一改以往千篇一律的會議畫面,增加了民眾的反應,體現了老百姓真的關心會議。鏡頭是膠片拍的,雖然量不大,但感覺很好。”
不僅這組平民化鏡頭令郭一民像發現了新大陸,另外一組鄧小平親自參加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招待會的資料也令他如獲至寶,“這個資料很新,上次沒有用,這次用在片中,氛圍很好。”
細節製作精良講究
紀錄片中空鏡頭的運用不可少,它的出現能很好地烘托氣氛,把觀眾帶到當時的情景中,但對於要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場景,對於編導來説並不容易。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三四十年前在人民大會堂上俯拍天安門廣場,前面是金水橋、天安門城樓,後面只有北京飯店這麼一個高大建築,長安街上跑的小轎車以老上海居多,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高樓林立,進口高檔車比比皆是,如果現在再去人民大會堂上拍空鏡,怎麼也不會找到原來的感覺。
為了儘量還原歷史,突出空鏡頭的歷史感、真實感,郭一民放棄了信手拈來的自拍,而是選擇在老資料中發掘利用,最終找到了適合的畫面。
空鏡頭講究,採訪也突出真情實感,在對海爾公司CEO張瑞敏進行採訪時,郭一民就著重讓他講述為什麼在1985年要砸冰箱,“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當時只是一個虧損小廠,正是將76台不合格冰箱砸毀的故事改變了這家不知名小廠的命運,而親手掄起第一錘的正是張瑞敏。這一砸也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為他們今後成為世界第4大白色家電製造商奠定了基礎。我覺得讓張瑞敏講這個故事,能讓觀眾感覺更真實,不是在喊口號。”
難忘的航拍經歷
説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就不可回避地提到它的前沿陣地深圳,而此次在深圳的航拍也給有過數次航拍經歷的郭一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1月份的深圳,天總是霧濛濛的,不時還伴著小雨飄落。這樣的天氣條件對於航拍來説可是一個大敵。一連等了數天,還不見好轉,不飛吧,直升機已經租用,航拍組加上機場保障都得原地待命,白花花的銀子不能就這麼白扔呀,郭一民搓著手,踱著步,這種焦急的等待著讓他切身地體會到什麼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好在之後的天氣出現了兩天的轉機,雖然能見度還不是太理想,但也只能將就。
可就在直升機的發動機已經轉動準備起飛時,令人歡快的轟鳴聲卻戛然而止,只見報警信號燈在不停地閃爍。此時,郭一民的心咯噔一下,後面將有怎樣的行程在等著他們,一切都變得那麼未知、深不可測。幸好,經過全面檢查,只是飛機尾翼的一個插頭接觸不良,半個多小時後,故障排除,重新發動,飛向天空。
如果説這個小插曲有驚無險的話,後面的飛行則夠驚險刺激。在這次航拍中,郭一民需要拍攝一個位於蓮花山山頂鄧小平塑像的鏡頭。但這個鏡頭不是俯拍,而是要先貼著地面飛,快到山前時,再把飛機拉起來,映入眼簾的是鄧小平的塑像,這樣很有視覺衝擊力。要不是飛行員有著豐富的飛行經驗,一般人還真不敢這麼飛。而就是為了這效果,郭一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是扛著機器在飛機上拍花絮,本來看尋像器就有點暈,再加上飛機驟然拉升,下了飛機我就開始哇哇吐。”這個5年前,50歲生日時還在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拼命拍攝的漢子也禁不起了這番折騰。不過,用郭一民的話説,每次創作都是一次挑戰。(本報記者 王軍)
責編:李斐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