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3日 16:57 | 來源:CNTV
我完成的是第二集《欲血奮鬥》,主要講的是1922年到1949年之間發生的事情,基本上是從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講起,一直到1949年之前這段歷史。接受這個創作任務讓我當時就有一個期望,我期望通過我的這次創作能夠讓當代人,了解中國近現代革命這段履歷,並且理解它的內涵和價值。我覺得這個現實意義對年輕人來説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接下來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創作的體會。
第一談談前期拍攝角度,我是2011年的1月7號帶領我們攝製組的團隊,一共6個人從北京出發的,我這一次前期拍攝主要是去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最重要的幾個地方,路線是江西、湖南、湖北,然後從湖北回到北京。我們首站是到江西的南昌,對我來講前期對本子做了細緻的準備工作之後,我們幾乎直接就跨進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天空。我們到江西南昌第一天拍攝的時候,因為是1月份已經是冬至了,到的那天天氣還特別好,出了很大的太陽,當時的那種感覺,讓我感覺視覺上還是非常震撼的,我們到南昌紀念廣場高聳的紀念碑,到了江西大旅社,我們到它的二樓周恩來的寢室,還有紀念館的正大門有一組當時領導南昌起義一組革命黨員包括朱德在內的一組人雕像,當時我看著雕像朱德、周恩來他的那種堅定的目光真的讓我體會到,雖然過去了近百年,但是感覺還是非常大氣磅薄。這次出去外拍實際上是用我的視覺或者鏡頭去丈量一下,去體會一下,感覺一下這90年的時空變換到現在是什麼狀態。因為對我這次創作來講,不僅僅是去拍一個在現實生活當中樹立在那兒的房子、物件或者是雕像或者是一個紀念館、紀念碑,而是要用什麼視覺構思和想象力從創作理念和前期拍攝去表達中國早一輩的革命家,他的那種驚心動魄的歷程。因為我們知道1922年到1949年中國共産黨打天下那段時間,真的可以説是舉步維艱,驚心動魄,而這27年這段歷史,一定要用一種創造性,解釋性的視覺語言去發覺他們並且詮釋他們。
我們從江西一路到瑞金,瑞金我們去了它的標誌性建築就是一蘇大的會址,據我從歷史老照片看它沒有任何改變。但是我們在現場拍攝的時候,當地黨史研究室的同志提供一張當時開會時的老照片,毛澤東、朱德坐在主席臺上,然後下面的人是在舉手表決,這次拍攝當中,我了解到當時《國際歌》是首次在一蘇大會址響起的。所以當時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在現場請會館的同志放起這首歌的音樂,當時我跟攝影師還在聊這個問題,實際上當國際歌雄壯的音樂回蕩在空空的老的會場裏面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心裏面真的是一種特殊的感覺,儘管時間已經過去90多年了。從瑞金出來下一站是井岡山,當時我們到井岡山的時候天氣非常惡劣,我們在淩晨四點的時候頂著暴雪上山的,當時山林都已經封閉了,因為大雪已經影響到交通了,但是因為我們拍攝的行程和日期非常緊張,不允許劇組長時期在井岡山逗留或者等待時間,我們在那天早晨上山了,當時為了保證劇組的同志安全,特意在汽車上挂了防滑鐵鏈。因為整個的行程當中,只有我們這輛車軋著積雪往上爬,當時我心裏想如果當時革命黨人很艱難的話,那我想多少這個時候,我們還是有一些體會的。因為當時我們清晨想去拍,根據天氣預報説第二天早晨有太陽出來,攝製組想到山頂拍清晨的日出,我們在淩晨5點的時候就到達了黃洋界的界碑,我當時抬頭看石碑上挂著一彎月亮,這個在鏡頭當中也拍下了,也使用了,當時因為我們很慣常看到毛澤東的黃洋界題辭,但是我在他正對面一個很大的牌匾上看到了另外一個黃洋界的題詞,那是朱德同志的筆跡,筆跡非常硬朗一種感覺,黃洋界三個字,我看了這三個字真的是蠻震撼的。想想當時微微的晨曦,溫度很低很冷給我一種很震撼的感覺,基於歷史層面來講,共産黨當時堅守井岡山的時候和國民黨有一些比較艱苦戰鬥,特別是黃洋界那場戰鬥。作為老一輩革命家,當時那種氣度,那種堅韌豪邁﹑視死如歸的氣概非常讓我震撼的,經過90年再來回想他們那種風範我還是覺得蠻震撼的。
這種感覺一直貫穿在整個創作當中,對於我這一輩的人來講,對中國的早期的這段歷史還是有距離感的,但是我身臨其境到了這個地方的時候,這種距離感一下消失了,基本上已經從歷史文字上轉換成情緒上的感受,這種情緒貫穿了我接下來的創作過程,包括後期剪輯,大家看到在全篇結尾的地方有一組45秒的畫面,這45秒畫面中回顧了中國的偉大解放事業當中奉獻的人們,那是一組群像,從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還有無名的一些英雄,普通的老百姓,還有普通的士兵,一個個或者説很熟悉或者都是很陌生的面孔,他們共同組成了我最後的一個整個段落的回顧,幾乎是一氣呵成的。當時我在機房完成這組畫面已經是深夜了,當時看了讓我自己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基本了卻了我當時在山顛上的一次情感的牽掛吧,可以這樣。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