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6日 14:51 | 來源:中國電視報
作為《旗幟》中唯一的女編導,徐潔的片中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細膩和感性,“我完成的是第二集《浴血奮鬥》,講述從1922年到1949年之間發生的事情。”這一集從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講起,歷史的重大事件在鏡頭中逐一閃過,真實事件、真實影像的感染與震撼,幾乎讓中國近代歷史的記憶復活,帶人重回中國近代歷史的長河中。正如徐潔所説的:“想讓當代人完全了解中國近現代革命履歷,並理解其內涵與價值並不容易,尤其是年輕一代。”
黃洋界上,找到了貫穿創作的情緒
1月7日,徐潔帶領攝製團隊一行6人從北京出發來到江西南昌,“我們似乎一腳就跨進了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天空,走到哪都在下雪,這也契合了我對這段歷史的感覺,中國共産黨打天下的那20多年可謂步履艱難、驚心動魄,而最終的勝利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為了拍攝井岡山,攝製組在淩晨4點就頂著暴雪上山了,山林早已經封閉,只有這一輛挂著防滑鐵鏈的汽車艱難地在山中爬行,車子壓在厚厚的積雪上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到達黃洋界時正是清晨,界碑上空挂著一彎新月,清冷的月光灑下來,讓徐潔看清了碑上 “黃洋界”三個穹勁的大字,“那是朱老總的筆跡,那一刻,我很震撼,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們堅韌、豪邁的絕頂臨風的氣概,這個感覺也由此貫穿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這種情緒在製作結尾的一組45秒畫面時,被徐潔全部傾注了進去,“在第二集片子結尾,回顧了眾多在偉大解放事業中奉獻的人們,那是一組群像,從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到無名的英雄,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閃過,幾乎是一氣呵成的段落,讓我如釋重負,仿佛也了卻了山巔上那一次情感的牽掛。”
湖南是此次行程中重要的一站
湖南是此次行程中重要的一站,行至長沙,依然是漫天飛雪。新民學會、橘子洲頭在厚厚的積雪中,呈現出新的意蘊。在長沙岳麓山拍攝當天,攝製組遇上罕見的暴雪天氣,但這在徐潔眼中卻成了難得的取景機會,南郊的岳麓山、清風峽一片銀裝素裹,愛晚亭牌匾上的毛澤東題字似乎格外生動,“為充分發揮高清數字設備的長處,追求影像清晰度柔和、漸變過程柔順、層次更為豐滿的畫面表現力,我採用定焦鏡頭和安琴數字變焦鏡頭相結合的拍攝手段,將原創性的視覺節奏發揮到最佳。”攝製人員們的創作興趣此時似乎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馬不停蹄地來到毛澤東就讀的湖南第一師範、湖北武漢的辛亥革命紀念館、張之洞紀念館等地,“使用長焦拍攝和相對低的景深,充分運用色彩語言的喚情功能,拍攝了校園中象徵希望的紅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漢陽造的槍支等畫面,使之呈現出一種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在最終成片中,以此方式拍攝的大量現代空鏡成為亮點之一。
講述趙一曼時,畫面上出現了一列火車
在湖北的梅園,徐潔選擇較多的時間來拍攝冬日的梅花,含蓄的美中不乏傲骨,這些畫面將用於對趙一曼烈士的講述中,“通過鏡頭的語言,我希望讓觀眾體會到我對這段歷史理解後的感受。”徐潔説,這種理解是帶有情緒的,於是每一個出現的鏡頭也有了情感,“在講述趙一曼寫給兒子的遺書時,畫面上一列火車在酷寒的大地上孤獨地遠去,為什麼呢?”解説詞裏並沒有解釋,其實了解了那段歷史就會知道,趙一曼是在火車上寫下了那封天人相隔的遺書,因為她當時正被日本人秘密押解到哈爾濱的珠河縣城執行槍決。“片中每一個畫面都是在嚴謹地忠於歷史真實的同時,努力追求藝術感染力的表達。”
徐潔坦言,攝製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對於那段歷史,不再局限于文字上的知道,而是一種感動、一種理解。比如在看到紅軍長征第一山的文字時,頭腦中的影像全部是虛構的,而到了瑞金當地,看到那座不起眼的雲石山時,看到出發時人們曾停留過的小廟,現實和想像中的落差讓人的內心有一種震動。”
很多時候,講述一個事件,不同的編導會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提起日本投降,按以往經驗,通常會使用密蘇裏號戰艦上的投降儀式歷史鏡頭,“那個畫面用過太多次,我希望同樣是使用老資料,但是能做出新的感覺來,偶然在一個內參片中看到一個鏡頭,是日本在故宮廣場上投降,在國人心中威嚴的故宮裏完成這樣一個大場面的受降儀式,它的象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釋放出的感染力應該要比在密蘇裏號甲板上更大。於是在經過多方查找後,最終在片中採用了。”
作為編導,徐潔最激情的時候莫過於晚上的剪輯時間,當一個個鏡頭被編輯穿插,以求表達那段盪氣迴腸的歷史時,她的心總是被一種情緒充滿,“感覺自己好像正在打開‘歷史的漂流瓶’,而看到的觀眾則會更多地了解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那段崢嶸歲月。”(本報記者 張維 )
責編:李斐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