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15:35 |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8月12日電(新華社記者楊躍萍)47歲的他,肩背藥箱,緊緊抓住索繩,使勁、蹬腿,緊扣在粗粗鐵索上的滑輪瞬時載著他向100多米外的彼岸溜去。身下30多米處是奔騰不息的怒江水;耳旁,浪濤風語“呼呼”而起。
他就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怒族鄉村醫生鄧前堆。
28個寒來暑往,不分晝夜,他背著藥箱過溜索來往于江兩岸,奔行于陡峭的山路上,出診5000多次,用艱辛付出換來百姓健康。
在怒江邊長大的鄧前堆,家在怒江東,比起怒江西的人家來,交通便利多了,進城趕集不需過江,也無需過溜索,所以直到18歲時他也不會過溜索。
怒江兩岸的村寨隔岸相望、雞犬相聞,但兩岸村民若要相見卻得爬上幾小時山路。溜索便捷,但溜索過江的危險故事在怒江兩岸並不鮮聞。
19歲那年,鄧前堆通過鄉衛生院培訓後在村裏做了鄉村醫生。江對岸山樑上的一個村小組,住著20多戶人家。過人馬吊橋到這個村,得繞路走兩三個小時。鄧前堆前去給群眾看病,若不想耽擱時間就得過一條125米長的溜索。工作和責任使他不得不學會過溜索。
有一次,鄧前堆由於溜滑速度太快,滑輪剎不住,一下子撞到對岸拴鐵索的柱子上,他左腿被撞傷,藥箱裏的玻璃注射劑也被撞碎。
慢慢地,鄧前堆可以熟練過溜索了。在努力鑽研中,他的醫術也一天天提高。不僅本村的,外村的鄉親也來找他看病。年逾八旬的老奶奶,雙手皮膚皺如核桃,輸液時他總能一針就扎準;燒傷的老人,在他救治下順利康復。
這些年,拉馬底村的村醫換了四茬。他曾經的同事,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當地謀了其他活計。他也有外出掙錢的機會,但為了深山裏的鄉親們他選擇了堅守,儘管這份危險而忙碌的工作收入微薄。
他家的屋頂早已漏雨,因經濟不寬裕一直沒有翻修。但鄧前堆並不發愁,總是樂呵呵忙碌著。這兩年,拉馬底村免疫規劃建卡率達100%,接種率達98%,孕産婦住院分娩率達90%以上。“我有一點醫療技術,就想幹好這份工作。”鄧前堆的想法很簡單。
他的心,係在病人身上。
有一次,江對岸的一位村民上山採石耳,一不小心摔下懸崖,被鄉親們找到抬回家時已是淩晨3點。在睡夢中接到求助電話的鄧前堆馬上背起藥箱,打著電筒過溜索到對岸,攀爬三個小時山路趕到傷員家,他的手被路旁的荊棘劃出一道道血痕。天剛濛濛亮,鄧前堆又趕回村衛生室,還有病人在等著他。中午,傷員家屬打電話給鄧前堆,告訴他傷員病情穩定,但鄧前堆放心不下,又爬了三個小時山路趕到傷員家,見傷員確實沒有危險了,心才放下來。有人問他,夜間出診爬山路太危險,怎麼不等到天亮後再去呢?他回答:“傷員的病情等不得。”
這些年鄧前堆在陡峭的山路上,出診5000多次,從來不收出診費。有的病人交不起藥費和治療費,他也照樣給治病。他説:“他們有條件還,自然會還;不還,自然是沒條件還。”
兩個多月前,拉馬底村溜索改橋工程開工,至年底村裏就會有兩座橋跨越怒江兩岸,其中一座橋可通車。鄧前堆説:“橋修好,群眾出行會更方便,但如果有病人不方便到村衛生室,我肯定出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本職。”
最近,鄧前堆在雲南省中醫院骨科和針灸科接受了培訓。在拉馬底村乃至福貢縣,坡地佔總耕地面積的85%,常年在山上勞作的人們容易跌傷骨折。“我得好好學習,村裏人太需要這門技術了。”鄧前堆説。
責編:趙文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