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15:24 |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8月9日電(記者熊金超)退休後的王爭艷,比退休前更忙了。除了每天坐診外,她還要利用休息時間,帶領“王爭艷工作室”的20名專家,走街串巷,為社區百姓送醫送藥。
被群眾親切稱為“小處方醫生”的漢口醫院副主任醫師王爭艷,是武漢市民“海選”出來的“百姓心目中的好醫生”。
年過60的她如今的愛好仍然是坐診。每天6時40分,她家的鬧鈴像過去一樣響起,8時,王爭艷準時開診。她上班,總是隨身帶著4件東西:一個小電筒,一包棉簽,一副聽診器,一塊手錶,再加上一雙手,是她診斷病情的全部裝備。
2009年底,王爭艷已到正常退休年齡,因在患者中的好口碑被返聘,單位考慮到她社會活動較多,安排她的工作時間是每週一到週六上午。
“不能讓患者等一分鐘。”雖然工作時間只半天,她通常到下午1時才能看完。最晚一次看到下午3時還沒吃飯,患者看不過去了,給她送來了生煎包和牛奶,逼著她吃下。
“她每次接診都不會少於15分鐘。”退休幹部、患者鮑玉珍説,“每次接診,無論問什麼她都耐心回答。有次看完病,還想幫妹妹諮詢病情,王爭艷毫不推辭,同樣細心地幫助分析。”
王爭艷對病人的耐心,源自她“讓病人用最小的代價治好病”的行醫理念。在基層行醫26年,她所開處方平均不超過80元。
有人抽查她2008年和2009年的處方,平均單張處方值55元,最小處方值只有2毛7分,是為一名胃炎患者開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復安。這是一種止吐藥,在具有同樣功效的藥品中最便宜。
63歲的退休職工王建生,是一名高血壓病人,在武漢頂級大醫院拿到了每月800元的處方單,這是他一個月退休金的一半還多。他慕名找到了王爭艷。
王爭艷仔細詢問和檢查了他的病情後,調整了處方,一個月只需要80元藥費,療效良好。她説:“沒有訣竅,任何一種病都有可開可不開的藥,都有高中低價位不等的藥,就看醫生的一支筆。”
有人曾問王爭艷:“如何能堅持開小處方?” 王爭艷説:“我是怎麼過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麼過日子。貴一點的藥我下不了手。”
王爭艷服務的社區,多是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這恰如她自己多年的生活境遇。多少年來,王爭艷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鐵路上一名車工,每月交完各種保險到手的只有600多元。一家3口至今“蝸居”在不到50平方米的小屋,兒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閣樓上長到了22歲。
“在基層醫院做一個全科醫生雖然清苦,但能為各種病人解除痛苦,卻很自豪。”王爭艷説。
她把自己能給予的都給予了病人。
她為病人用手掏過大便,為病人做過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平日裏為病人開藥,她總是把疾病是怎麼發生發展的、藥有什麼效果和副作用,講得明明白白。每次開完處方,她還要交代清楚病人回家後的衣食住行。
有病人説:“到王大夫這裡看病,順心,放心,安心。”
長期與經濟條件較差的病人打交道,王爭艷習慣了替人墊錢。幾塊錢的掛號費,十幾塊錢的藥費,有拿不出的,她就墊上。可這些年創造了一個記錄,墊出的錢從來沒有不回來的。一個農民工在工地摔傷,連縫合帶藥費30元,他身上只帶了20元,王爭艷墊上10元。木訥的患者連個謝字也沒有,第二天,他手裏捏著10元錢一瘸一拐又來到醫院。
“醫生對一個病人付出了愛心,收穫的往往是病人全家的尊重。”王爭艷説,她這麼多年能堅持下來,全因為病人的愛。
她先後到過多個門診站點,每到一處,都有老病人輾轉追隨,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正是在這種擁有眾多“粉絲”的自豪中,王爭艷把自己“讓病人用最小的代價治好病”的行醫理念堅守到退休之後。
責編:趙文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