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欄目|
原來如此|創新無限(停)|地理中國|自然傳奇|探索 發現|百家講壇|人與自然|科學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觀(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國|走近科學|綠色空間|科技之光|科技博覽(停播)|國寶檔案|中華民族(停)|讀書|見證 親歷(停)|見證 影像志|重訪(停)|見證 發現之旅|人物|大家|
衛視欄目|
世界遊|楊瀾訪談錄|絲路 發現|這裡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發現|漫遊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華行|故事中國|檔案|記憶之紅色經典|玩轉地球|中國遊|行者|新杏壇|經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碼|武當百謎|故事甘肅|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戰|皇陵|行遊|國粹|史説天下|人文地理|密檔|時尚|考古探秘|中國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歷史時刻|易中天|UFO|文化藝術|紅樓夢|名人|災難|收藏|明星藝人|女皇女王|女性|黃帝|慈禧|運動|能源環保|氣候|建築工程|人體|民俗民族|生活|歷史揭秘|宗教|刑偵探案|三國|專家|海洋|科學探索|宇宙奧秘|未解之謎|人文|動物|民生|名家大師|武俠尋蹤|生命星球|戰爭|自然發現|國學|懸案秘聞|事件|名著名家|經典紀錄|古跡遺址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7:13 | 來源:
張雅琴,女,漢族,1954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係鎮江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黨總支書記。
張雅琴10年如一日,帶領群眾艱苦創業、拼搏進取,把一個經濟薄弱村發展成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由於長期忘我工作,積勞成疾,于
2000年7月,時任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張雅琴臨危受命,被鎮黨委任命為木橋村支部書記。當時的木橋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上訪村,集體負債20多萬元,村幹部多年沒發工資,先後10任村支書都沒能改變現狀,沒人願意來接這個爛攤子。她上任後,帶領木橋村村民,從修橋造路、發展集體和私營經濟入手,短短4年就發生了較大變化。要想富,先修路。村集體沒有造橋修路的錢,她&&捐款7000元,又到企業和富裕村組一家一家“化緣”。有人擔心村裏借錢還不了,她就以個人名義打了借條。在她的影響下村民們自願捐款,終於籌足了資金。工程施工後,為節省開支,她帶著村幹部四處找舊磚、撿材料,並承擔挖土方的活。時值寒冬臘月,她捲起褲腿,就跳進冰冷的河水裏挑土方。在她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橋,修通了鎮上到村裏的水泥路,使木橋村的發展環境大為改善。
通過深入走訪調研,張雅琴提出了“增加集體收入,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2002年,她成立村綠化園藝工程隊,利用十幾畝廢地辦苗圃,栽植景觀樹。她用第一桶金在鎮子邊投資建起了門面房,發展服務業;通過整治荒地和廢棄河塘,盤活450余畝存量土地,投資建成擁有300多座標準廠房的村級工業園。木橋村走上了工業化發展的快車道。
2004年,當村集體經濟剛有好轉時,八字橋村、閘橋村兩個經濟薄弱村被合併到木橋,取名“金橋村”,由張雅琴擔任黨總支書記。經過不懈努力,金橋村集體經濟由負債60多萬元發展到年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從5000多元增加到23000元,實現了由溫飽向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超負荷工作,使張雅琴病倒在工作崗位上。2009年5月,被確診患上食道癌。在治療期間,她忍受著手術和化療的痛苦,依然堅持工作。村幹部每次去看她,她總要詢問村裏的發展情況,邊輸液邊與他們討論工作,並堅持回村開起現場辦公會。想起村裏的工作,她就拿筆記下,用手機安排部署。得知其他村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她坐臥不安,時常半夜起來,不停地念叨:“只要3年,哪怕再給我兩年時間,金橋村新農村建設的面貌就更好看了。”就在去世的前3天,她仍然牽掛著村裏的發展和困難群眾的生活,叮囑丈夫回去看看,想辦法解決。
張雅琴獲得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江蘇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中共江蘇省委作出向張雅琴同志學習的決定。
責編:居福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