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回到家鄉求發展
譚世才,土生土長的田家溝人,現為田家溝旅遊合作社副社長。別看現在他做得風生水起,既有茶園,又有自己的農家樂,可在6年前,他還是一個背井離鄉到廣東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
上世紀80年代,為了改善當時窮困的生活,讓日子過得好些,譚世才想到了通過搞養殖來增加收入。“以前村裏就有一條羊腸小道,連走路都要注意,一不小心腳就會陷到泥巴裏面,更別説孵化養雞搞養殖業了,孵化出來的雞根本無法運出去,自己損失很大。”譚世才回憶道。
面對閉塞的環境,致富無門的譚世才再三思量,決定放棄在家鄉搞養殖的想法。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譚世才走出田家溝,到珠海打工謀求發展,這一走就是10多年。2006年,年近五旬的譚世才回到了田家溝,而這次回鄉,家鄉的變化讓他又驚又喜。
就在這一年,村裏通過“一事一議”,獲得縣裏補助資金12萬多元,鎮政府幫助解決了2萬多元的水泥,加上村民集資的3萬多元,一條又寬又平的水泥路一個多星期就修通竣工,還開通了村裏到縣城的班車。於是,譚世才想到了在自家試開個農家樂。這一試可不要緊,第一年的生意就很火爆。2007年,嘗到甜頭的譚世才花了17萬元將老房子改建成300多平方米的黔北民居,擴大了自己的農家樂,現在一年能接待一兩萬遊客。
修建黔北風格民居
與交通一同發生變化的,還有民居環境的改造。2007年,湄潭縣裏給龍鳳村提供10幾套黔北民居的圖紙,鼓勵大家改善居住環境,每家新建房屋政府補貼7000元,按照統一的規劃設計,修建成“白灰墻、小青瓦、雕花窗、紅柱子”的黔北風格民居。
現在全村已建成黔北民居400多棟,戶均建房面積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村裏還有專門的農家書屋、遠程教育站點、文化活動室和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小茶葉種出新生活
2006年,田家溝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村民們自發成立了旅遊合作社,老譚被選為副社長,起草了田家溝的五年規劃,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大力發展茶産業。“龍鳳村是遠近聞名的生態茶園村,種茶歷史悠久,不過,祖輩們種茶僅為自家喝,小打小鬧,不成産業。”
而為了將茶産業做大做強,2007年,譚世才第一個在村裏開辦了茶葉加工廠,每年收入有30萬元,年幼時讀不起書的“貧苦孩子”成了最先富起來的人。去年,老譚和弟弟又投資50萬元擴大了規模。現在,田家溝的茶葉不愁銷路,茶葉還在生産線上,就已經通過網絡銷售了出去。
花燈戲唱出農民心聲
生活好了,龍鳳村的村民們有感於生活中發生的巨大變化,便想到重新拾起老祖宗留下來的原始唱腔,把心中的高興和感激用花燈戲的形式表達出來。2008年冬至,譚世才買來第一輛小汽車,村民們興奮地圍在他家火爐旁談車、説茶、話政府的惠農政策,言語中充滿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就在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將埋藏在心裏已久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的時候,讀過師範學校的胡紹明即興用花燈調唱出了四段《感謝共産黨》。他這一唱可不得了,屋子裏頓時熱鬧了起來。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一曲《六謝共産黨》的花燈唱詞便醞釀出爐,一屋人痛快地唱到天明。從此以後,《六謝共産黨》成了田家溝花燈隊的保留節目。每年正月初二,花燈隊去村民家拜年時都要唱《六謝共産黨》。近些年,《六謝共産黨》的內容隨著黨和政府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的出臺而不斷增加,最終變成了內涵更豐富、感情更濃郁的《十謝共産黨》。
如今,站在村口的小山塘邊眺望田家溝,滿眼茶園翠綠,小橋流水,荷葉浮水上,白墻、青瓦、紅柱的民房倒映水中,好一派田園風光。而當記者沿著水泥鋪砌好的村道一路走過去時,路邊的宣傳標語再次吸引了目光。不僅有“十謝共産黨”的每句唱詞,有“幸福生活不忘恩,唱支山歌給黨聽”這樣的標語,而且還有大幅的墻畫——“這個村為啥這麼富?他們的頭雁是黨支部”。這不,面對著我們的鏡頭,譚世才又帶領著演出隊的演員們舞動起了手中的扇子,敲響了手中的鑼,扭動起了腰肢,在露天壩裏高唱起了《十謝共産黨》。激昂的唱腔、震天的聲響止住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驅散開了頭頂上的烏雲,久違了的陽光溫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也讓現場每一個人感受著山鄉的巨變。(記者 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