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記者 汪澄澄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廠商會會長、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施榮懷,是香港著名實業家施子清的兒子,他坦誠地説,自己能夠擁有今天,“很感恩爸爸帶給我這樣的機會,帶條路給我去行。”而父親做生意及待人處事的那份寬厚,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施榮懷。他説:“做生意與交朋友一樣,都是長遠的,凡事不要去得太盡。”
施子清于一九七八年創立的恒通貿易公司,從事香港當時最能賺錢的紡織品國際貿易業務,當年十八歲的施榮懷便在這間公司做暑期工。他回憶説,整間公司只有一間二十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他負責用打字機幫父親打合同,“雖然是很簡單的工作,但當時好有滿足感,因為打合同就代表有生意,特別記得有一次打過一張一百萬美金的合同,覺得好興奮。”
子承父業三十年築業界標桿
到一九八六年,公司業務迅速擴張,並已在內地不少省市成立了各類紡織廠,“恒通貿易公司”也發展成為“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從一九八五年開始正式參與家族生意的施榮懷,除了見證恒通的發展、壯大,自己也逐漸成長,很快便能獨當一面。
“做這行講人脈關係”。施榮懷解釋,在那個年代做紡織品貿易,買家重要,供貨商更重要,因為那時物資短缺,只要有貨就一定有錢賺,重點是如何拿到貨源。當時,主要是從台灣、韓國、意大利拿貨,要保證交貨順暢,就需要與各個地方的供貨商建立良好關係。
他同時補充説,需要與客戶保持很好的溝通,了解到其他地方廠家的生産情況,“比如韓國有廠在增産,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就要搶佔先機把貨先買定”。另外,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下,透過人際網絡獲悉相關信息也很關鍵,“因為當時中國內地是計劃經濟,比如有消息説某個地方政府批了要進口多少棉紡物資,我也可以提早做準備。”
經過四年的摸索和積累,施榮懷發展了自己的供貨商和買家網絡,“他們到香港會直接找我,不會繞過我,去跟我哥哥或者爸爸談。因為他們知道,我決定的東西是算數的”。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感到自己可以獨立做事了。
隨後,施榮懷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黃金時期,他自信地説:“八九年到九九年這段時間,做紡織品貿易這行的,沒人不識施榮懷,台灣、韓國、日本的商人,也沒有不識我們公司的。”當時,有七八間公司一起在內地市場競爭,恒通的市場佔有率數一數二。
人情練達有錢大家一起賺
八十年代到九二年之前,由於韓國、日本、台灣的公司不能直接與內地做生意,而恒通在內地已經開拓了一定關係網絡,便以中間商的方式存在,“那時是計劃經濟,都是同大型國企或者地方政府做生意,供貨商也很固定,生意容易做。”他舉例説,每年各一次的春交會、秋交會,就基本可以接到全年四成生意。
但從九二、九三年開始,內地市場越來越開放,與其他地方的公司就變成以競爭為主。如何在不同形勢的競爭中取勝,施榮懷認為,對價錢的掌控和拿捏十分重要,但這並非指凡事要“算到盡”,“因為是人與人做生意,就要在金錢與人情上取得平衡。”
這种經商之道,取自其父施子清。施榮懷舉例説:“比如這批貨的單價可以賣到一元五,但我爸爸就是一元三也賣。”一貫如此,寧願少賺點,也秉持“有錢大家一起賺”的態度,“可能與他學者的出身有關係,覺得凡事不用去得這麼盡。”
利澤長流多從別人角度想問題
“甚至,有的生意根本不賺錢。”施榮懷接説,“比如,某人有一批貨積存在那裏,如果我幫手散了那批貨,他就會感激;再比如,有工廠就要停産,你提供一些貨給他,他也會感激你。”給別人留一條後路,或許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即使用不上,多交一個朋友,不會是壞事。
“做生意與交朋友一樣,都是長遠的。”施榮懷説:“所以要易地而處,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相比一些生意人以做得多大、賺得多多為傲,施榮懷更重視做生意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友情,他將感情因素視為對自己“有力的支撐”,“你會享受這個過程,就不會只有當看到錢才開心。”他舉例説,以前一起做生意的韓國朋友,現在雖然已經少有業務上的往來,但都會不時見面、飲酒、敘舊,“我們都是看著對方的孩子長大。將這些元素都加進去,他由衷感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