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記者 汪澄澄
手錶,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不單是計時工具,不同款式、功能、造價、品牌的手錶,在不同場合,有部分人以此作為身份象徵,或者品味體現。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鐘錶業在香港漸成氣候之際,敘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健華入行,石英錶稱霸市場的八十年代,他毅然創業。經歷過鐘錶業的巔峰時期,也面對過轉型的壓力,劉健華一如當初,不懈地摸索更適合本地鐘錶業的路。他語重心長地説,「鐘錶業是香港製造業中的佼佼者,自己的傳統優勢不能輕易放棄。」他的願望是,世人對「香港手錶」的認知,可媲美「法國時裝」,不論聽到、看到,都會發出由衷讚嘆。
從幫人裝配、加工,到自己攻讀設計課程,參與手錶的設計,進而開拓類型化的手錶,再到如今重視産品的營銷,劉健華從不滿足現狀,而是越來越注重在鐘錶中滲透一些理念。他的會客室就是一個小小的陳列室,不同的展櫃中放各種品牌、不同類型的手錶,大部分都是公司自行設計、生産。他認為,如同人有不同性格,鐘錶也有自己的個性。他走到一個陳列櫃前説,比如這種軍表,注重的就是功能性和專業;他又走到另一個展櫃前,「還有這種專為時尚女性設計的手錶,上面鑲嵌的寶石都是真的,本身就是精美的首飾,這都是我們自己的設計師設計的。」他強調,一家鐘錶企業想突圍而出,一定要走品牌和設計相結合的路。
八成企業不重視品牌
之所以成為行內領軍者之一,劉健華説,是「設計」讓自己的事業上了一個臺階。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開始致力設計和發展鐘錶品牌,「當時沒有那麼多公司可以開列款式給客戶看,我在行業中算是佔了先機,走在了同行前面。」可是到了今天,本港注重設計,聚焦品牌的企業,仍只佔行業比例不到20%。「當中很多人都沒有走得很深入。」他説,其餘70到80%的企業,不太重視品牌和推廣策略,仍然走OEM(貼牌生産、貼牌加工)和ODM(設計代工)的老路,被市場牽鼻子走,「沒有個性」。談及自己改變策略的誘因,他憶述,那是源於事業中最重大的一次打擊,整個過程峰迴路轉,令人意料不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劉健華開始創業,初期的四五年經營得很順利。有一回,一位客戶突然要求增加産量,劉健華的公司由於資金不足,只能跟配件方「賒數」,然後再「搏命」生産。後來才發現這是騙局,他不但拿不回錢,還欠了一身債。禍不單行,此時銀行收緊信貸,突然終止借貸。「那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好在有一夥很好的同事,我們一個一個去找客戶談,希望他們能夠提前付款,幸好客戶信任我們,有了款項之後,可以正常生産、交貨,逐漸化解了危機。」禍兮福之所倚,他微笑説:「危機換來了同事間的凝聚力。」
盼本地鐘錶取代瑞士
從那次危機,他悟出一個道理,做低劣産品的風險很大,一味跟市場走,一旦市場萎縮,訂單不夠或出問題,衝擊就會相當大。於是,他決意走另一條路──發展品牌。「開始嘗試做品牌時並不是很有把握,但做起來以後,獲得的利潤大大超過預期。」他舉例説,之前一年賣50萬塊手錶,但每塊只賺一美金,改了策略後,即使一年只生産20萬塊表,但注重了設計的手錶,每塊表可賺回10美金,「生産少了,卻賺得更多,我就意識到,原來品牌可以帶動産品,要拿高利潤就一定要發展設計。」
於是,他毅然退出OEM行業,轉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推銷自己的品牌,並成功攻佔當地市場,「高峰期時,生意成倍增長,出口量是以前的三四倍還要多,利潤也比原來高出一兩倍。」他自豪的説。
經過多年探索和改進,如今,劉健華的公司在手錶的設計上愈趨精美,而且還為客戶提供一條龍服務,即包裝、展示櫃等都一併設計和製造。
「我希望人們享受設計。」劉健華説,「我們有不輸給瑞士的機芯及各種零配件,均達到國際標準;我們還有本土的優秀設計師,當中不少都有海外工作經歷;我們在內地還有穩定的生産基地,幾個元素加起來,就是香港鐘錶業的優勢。」不過他坦言,現時,即使在香港本土的鐘錶展上,最好的展位總是被來自瑞士的世界名牌所佔據,本地參展商卻被擠到角落。他心有不甘地説,總有一天,本地鐘錶可以取代瑞士的世界名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