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老人要學會自我消除寂寞感(繆迅)
日前,《解放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子女們,常回家看看》的社會新聞。記者在對幾位獨居老人缺少子女關心、寂寞度夏的現狀作了披露後提出:“要關注獨居老人,要讓老人們得到精神慰籍。”
誠哉斯言!確實,獨居老年人比起“三代同堂”的老年人來,其寂寞感難免要更甚一些。子女應該設身處地為自己的父母著想,以多種有效方式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但客觀地講,完全依靠子女的關心,恐怕也不是解決或者説最終成功消除老年人寂寞感的唯一良方。怎樣讓今天的老年人在衣食無憂之餘,能獲得盡可能多的精神愉悅和自 我滿足,把寂寞感消除一些、再消除一些,這恐怕也是當下建設和諧社會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吧。
一般來説,人一旦從工作了數十年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後,其原有人際關係的疏遠淡薄、經濟收入的有所下降、活動空間的不如以往乃至身體健康狀況的“每況愈下”就難免會漸漸成為不爭的事實。退休後的漫長歲月怎麼打發?這恐怕是今天的退休老人和明天、後天的退休老人們共同要面對、共同要破解的一道難題。如果老人原先在單位裏是位受人尊崇、前呼後擁的“重量級人物”或是天生喜愛熱鬧、害怕寂寞的“角兒”,那一旦退休後整天和老伴面壁而坐,“相看兩不厭”,連個電話鈴聲也難得響;那種過日子的光景,那種無以名狀的寂寞感和孤獨感確實是誰都會受不了的。
筆者也常見到,單位裏有一些老同志,退休數年後再見到時,只見他(她)們往年的風采大減,衰老速度頗快,言語變得遲鈍,反應也大不如前了。問起原因,無他,一個詞:寂寞!他(她)們感慨道:以前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真想退休過上“神仙般瀟灑”的日子。可如今真的退休了,才方知“工作著是美麗的”,至少是不太寂寞的。古人言:“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人一生中的不少時候,寂寞都是難免的。何止是老年人會與寂寞難分難解,時下正在過著暑假的中小學生們,其中深感寂寞的“主兒”恐怕也不在少數。他們的那般整天與電腦、電視為伴的百無聊賴,或被父母趕著去上這個那個“補習班”的“異化了的暑假生活”也是頗讓人同情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寂寞幾乎是所有人在某些時候必須面對、無法逃避的一種生活狀態。
誠然,面對寂寞,我們很多人還遠沒有達到一個人靜靜地享受寂寞並且喜愛寂寞,以至於唱起“寂寞讓我如此美麗”的讚美詩來的那種境界;但過分地害怕寂寞,“此愁無計可消除”。只把消除寂寞的良方寄託在包括自己子女後輩在內的他人身上,恐怕也是不太現實的,至少是缺少“持續性效應”的。
筆者寫到這裡,向老年朋友們冒然提出這樣一個“合理化建議”:對付寂寞,能不能也學一下“自力更生為主,依靠外援為輔”的方針?不靠子女,不靠朋友,靠自己!積極主動地向寂寞“出擊”,成功地自我減輕並最終消除寂寞;不再把寂寞視如畏途,從而自己把握好自己的生活節奏,自己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自己“找樂子”,把日子盡可能過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的。
畢竟,子女們現如今大都人到中年,肩負工作和養家的兩副重擔,面對“上有老下有小”,多少有點力不從心,無計分身;有些子女還指望著老父老母能給些體諒、給些關懷呢。即便常懷孝順之心,不忘請安問候,但也只是匆匆幾分鐘,電話問個好。剩下的大多時光還得靠老人們自己度過。
中國老齡委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各類離退休人才已達1000多萬人,其中能繼續有所發揮作用的約佔70%。開發自身的知識與能力資源無疑是消除寂寞感的最佳良方。同時,按照“四老”方針,即“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養”,老年人消除寂寞感的空間大得很呢。而且,比起其他一些省份,在上海生活的老年人在消除寂寞感、獲得精神慰籍上所享有的社會資源、社會關懷和活動空間也無疑更多一些,更大一些,前景也更可樂觀。
所以,老年人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很重要。飽經人生風霜、閱歷相當豐富的老年朋友,應該有一個豁達大度、開朗自信的心態,寂寞不可怕,夕陽無限好。愛跳舞就去跳舞吧,愛聊天就多聊天吧,愛上網就多去網上“沖浪”吧,愛鍛鍊就每天練上個把鐘頭吧,愛畫畫愛書法就每天畫畫寫寫吧,愛遊山玩水就按自身條件許可每年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等等。總之,要善待自己,千萬不要自己委屈了自己。只要這樣,寂寞何懼之有。即便生活中難免還會有一些寂寞,那也是生活裏的一點不可或缺的佐料和調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