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古語説:“富不過三代”,這似乎是人的本性。首代創業者競競業業、吃苦耐勞,創下偌大家業;二代人目睹父輩創業的艱辛,受到父輩的教育影響,也能夠守住家業甚至有所發展;而到了第三代,他們從小沉溺于財富,只懂享受,家族基業自然要走下坡路。
一手打造富豪排行榜的胡潤曾説:“在中國,一個企業能做十年就已很不容易了,能維持到第四代的可能只有0.1%。富不過三代有兩個原因:其一,隨著一個家族的發展,子孫漸多,所以到第三代的時候,他們手中各自持有股份,很難保證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其二,一部分企業發展的模式是第一代開創、第二代管理、第三代消費,可能到了後面,品牌還在,價值已經不在了。”
有産家庭的財富該如何傳承?
其實,“富不過三代”魔咒的奧秘就在於繼承模式。個性十足的富二代已經開始從上一輩手中接收股權和企業管理權,未來十年將是他們接班的高峰期。如何合理安排家族的股權、職位傳承,作為父母到底該給孩子留下什麼?房子、車子,還是企業?
世界上沒有比免費更貴的東西,如何傳承財富,才能讓後代保持對財富的“饑餓感”,而不失去創造財富的能力,顯然只給錢是不行的,還要教給他們創造財富、保護財富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引導他們在財富的輔助下,擁有健康、積極的人生。
財富傳承“錢”規則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對於大部分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來説,從其出生時就身負傳承家族財富的使命,根本不用等到年富力強時再去頓悟。
對於家族企業,執掌者的能力直接決定著企業未來的成長曲線,所以,家族企業的財富傳承如同皇權更迭,既可能孕育轉折涅槃的機會,也可能是家道中落的起點。
職業經理人,靠邊站
今天的中國輿論場,推崇代表著先進管理思路的現代企業制度,學者們也在反復論證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的諸多好處,也許,家族企業並不是那麼意氣風發,在被提及時甚至還裹挾著一些忸怩、樸素過分的土氣,但事實是,家族企業的生命力毋庸置疑。
克林·蓋爾希克研究發現,家族企業在世界企業中佔65%~80%,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屬於家族企業。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也發現,“大部分企業——包括美國和所有其他發達國家——都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
家族企業不僅具有數量優勢,也有不可小覷的競爭優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創業領導力講座教授Randel Carlock指出,金融期刊的一些專題研究在對標準普爾500指數內的家族控制企業與非家族控制企業的表現進行對比後發現,家族企業的表現略勝一籌。
在中國,哪有商業喘息的機會,哪就有破土而出的家族企業。
市場的閘門打開,家庭與家族規則輕而易舉地從根深蒂固的傳統中浮出水面,被創富者用以建立新的集體認同。中國大部分的民營企業,以家族企業的形式“摸著石頭過河”,看似原始、粗糲,卻是生命力最強的草根生存和蓬勃模式:親情做擔保的融資,使創業啟動資金短缺的問題迎刃而解;創業領袖能力欠缺、員工素質不高,都被“為自己和親人幹”的熱情與不遺餘力所彌補;所有權與經營權、受益權的高度統一,身兼老闆和員工,使得磨洋工、開小差、吃裏爬外、中飽私囊等種種見不得光、拿不上臺面的小動作也難覓蹤跡。
直到今天,家族經營模式仍是民營企業的主體模式,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表示,根據估算,家族式經營的企業佔民營企業的95%以上。除了旗幟鮮明地表示“做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的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以及辭去電器董事局主席及董事職務的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等少數企業家外,不管本土輿論多麼痛心疾首地列舉家族企業的種種弊端,大部分民營企業家仍不為所動。
企業家對家族企業的執著,註定繞不過繼承。與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的西方家族企業不同,中國家族企業的繼承為“雙重繼承”,這源於富一代對職業經理人的忌憚。經濟學家鐘朋榮道出了他們的部分心聲:“很多人包括專家都在呼籲把企業交給‘阿姨’去養。誰不想自己輕鬆呢?但中國有幾個‘阿姨’能讓人放心呢?剛把小孩給她,她就宰了吃了。”職業經理人在中國的名聲並不好聽:自身爆出道德瑕疵壞了“企業一鍋好湯”;臨陣倒戈與外來資本聯手“鳩佔鵲巢”;與創業者“道不同不相為謀”被迫辭職,轉身便歷數企業種種罪狀……過程讓人寒心,結果大都慘烈。如此“狗血劇情”多了,民營企業家對其更為忌憚,職業經理人也聲名狼藉,更加落魄。
“任人唯賢”不如“任人唯親”,不管從血緣關係親疏還是年齡優勢上,傳承給他們的子女都合情又合理。
二代們的接班路
經濟學家茅于軾曾感慨:中國今天的財富增加跟30年前相比,就好像是做了一場夢。如果一個人一覺睡了30年,今天醒來一看,不會認為是在中國,會認為好像到了外國。
30年後,富二代的父輩為他們積累了更多的創富資本,不會再有一代企業家慣用的故事開場白——白手起家。
第一代企業家中的大多數,原本不過是普通人,工人、農民、教師、個體戶、復員軍人,甚至是失業者,他們在窮途末路和無限落寞中乘勢而出,歷經坎坷卻也獲機遇垂青,為他們的第二代奠定了現實的基礎。而富二代可以仰仗的不僅是父輩的資源,還有摧枯拉朽式的社會發展。今夕往昔,換了人間。正在或即將接過父輩手中權杖的富二代,面臨的商業環境比他們的父輩要溫潤、平和、有序得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富二代唱主角的商業社會會一馬平川。
30年間,即使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真正脫胎換骨,形形色色的“中國特色”游離其中,被當做停滯不前的藉口。至今為止,民營經濟在産業空間、融資渠道和産權改革等方面仍然不能做到毫無束縛。他們的父輩大都靠製造業發家,而“中國製造”已全然沒有了曾經的風光。低成本優勢的光環越來越暗淡,人口紅利拐點將至,同時,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軟肋如技術、品牌和管理等仍然存在。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命中註定的機會是“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在那個混沌迷茫、魚龍混雜同時又暗涌著無數令人眼花繚亂機會的初始階段,混亂性促使他們不顧一切採用各種手段抓住創富機會。如今,那些光怪陸離的炫目時光一去不復返,日漸成熟的商業時代規則已逐步完善,人們傾向於中規中矩地在“正劇”裏淘金,很難再得到最大、最多實惠的豪放時刻。如果富二代離開父輩的庇護,效倣他們的父輩亢奮並不顧一切地縱深跳入商業的迷魂陣,很容易一無所獲甚至血本無歸。
商業正從無序的混沌狀態向有序過度,二代們很難再閃耀超越父輩的光環。
“我要創業”
由於30多年前改革開放那個特殊的時間坐標,中國企業家的創富神話也大都從那時候開始,大多數真正意義上的富二代也是在那時陸續出生。如今,最具時代特徵的“80後”已過了而立之年,當其中的富二代漸漸長大,有了不同尺度的選擇自由,洶湧的接班大潮中開始不時出現逆流,他們堅持異於父輩的方向,躊躇滿志地宣稱要做“創二代”。
在《中國富二代調查報告》所提到的受訪者中,有46.4%的人選擇了創業,創業資金多在50萬至200萬元之間,主要資金來源為親戚朋友、銀行貸款和父母資助,其中父母和朋友之間的借貸為種子資金的中堅力量。對於子女創業,父輩也的確左右為難,他們一邊擔心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大好的時光都用來試錯,一邊安慰自己這多少也算是接班之前的磨礪,不管成敗都是財富。
這些執拗的年輕人自有他們的道理。父輩參與的“驚濤拍岸”的市場化大潮讓他們心潮澎湃,充滿英雄主義的傳奇經歷讓他們摩拳擦掌,急於證明自我的價值與能力。富有進取和冒險精神的他們希望扮演突破性的角色,將家族企業帝國的榮耀覆蓋到商業版圖上從未標注過的角落。
長期受現代教育和西方教育的熏陶,信息的爆髮式傳播與增長讓他們更善於飲水思源時保持足夠的理性,他們漸漸意識到,父輩從事的家族企業,多是從小攤點、小門面、手工作坊壯大而成,演變為蔚為壯觀的民營企業,富二代開始以挑剔的眼光打量其家族企業,這些曾給他們及整個家族帶來榮耀與財富的企業,已經在時代的背後踉踉蹌蹌,兩代人經營理念的衝突已不可避免地劃出溝通的鴻溝。
其實,另一個刺激富二代們創業神經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創富企業家中出現的更多年輕的面孔。丁磊、張朝陽、李彥宏、陳天橋、江南春、馬化騰……他們年輕又有學識,很多有留洋背景,文質彬彬中隱隱透著生機勃勃的創富野心,他們在短短的10年甚至5年內完成了財富的迅速積累,而更重要的是,儘管他們積累財富的速度已經超越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暴發戶,但從來沒有人認為他們是暴發戶,他們大多“玩”的是高科技等新興産業,以上市為杠桿撬動財富。不知不覺中,這些全然沒有早期企業家草莽之氣的年輕一代,成為了富二代新的榜樣。
資本會下蛋
近些年,勢不可擋的股市以及股權融資等資本市場的杠桿效應,改變了中國民營企業漸進式生長的規則。資本急於尋找會下蛋的雞,而最容易被資本扼住咽喉的民營企業,也張開雙臂呼喚資本入駐,利用資本下更多的蛋。
光芒萬丈的“市值時代”以無限的熱情塑造一個又一個創富神話,晃得富二代眼花繚亂,而國外PE、VC的蜂擁而入,國內創投的遍地開花,也讓他們看到撬動資本杠桿的機會。
不少企業家抱怨富二代不懂人情世故,對錯綜交織的社會環境全無概念,但在“時代”世故上,這些年輕人卻比他們的父輩都要主動和擅長。當父輩為實業利潤降低所困時,他們卻親眼目睹目光精準的創投獲得的驚人利潤,於是開始動起了“錢生錢”的腦筋,也想湊湊“資本化”的熱鬧。見過“洋世面”的富二代對資本化十分推崇,他們願意情緒高漲地參與資本化運動,除了撬動資本杠桿發展實業,更希望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其他實業的利潤分紅,不求佔有,但求股份。
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的兒子,出生於1971年的魯偉鼎,23歲就接任萬象集團總裁,除了通過重組並購不斷增強“萬向係”的陣勢,資本運作也玩得風生水起,先後控股民生人壽,參股浙商銀行、浙商基金等機構。2010年,魯偉鼎出任民生人壽董事長,進一步凸顯其在資本市場的魄力。
“80後”的李兆會,2003年因父親意外去世倉促接班海鑫鋼鐵,短短幾年時間,海鑫鋼鐵非但沒有沒落,反因其在資本市場高歌猛進而名聲大噪,民生銀行、華冠科技、興業銀行、中國鋁業、益民商業、魯能泰山等上市公司都留有李兆會重金參與的烙印。
借助父輩提供的榮耀平臺,他們多次在資本市場撐竿跳,是資本與事業兩條腿走路的兇猛派,出手之快、狠、準,連久經沙場的富一代都刮目相看。
梳理了當下中國富裕階層財富傳承的現狀,富一代恐怕更加焦慮了,在兩代人不斷的摩擦和妥協中,能夠順利把自己擁有的財富和商業模式傳給下一代已經是千難萬難,社會商業環境的變遷又讓父輩引以為傲的經驗和人脈的傳承障礙重重,能留給下一代的還有什麼?我們口中的“富二代”可能影響著未來30年中國財富的走向,只讓他們繼承財富顯然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