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消息(記者周紅艷 北京報道) 按照既定日程,中國統計局下週四將公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工業生産者價格指數(PPI)數據,多數機構料7月CPI漲幅將在2%以下。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綜合以上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信息,推算7月CPI環比可能在-0.1~0.1%。而由於本月翹尾與上月相比大幅回落0.5個百分點,同比將落入1.6~1.8%的區間內,中值1.7%,較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認為,7月份食品價格環比可能基本持平,加上7月份CPI翹尾因素比6月份大幅回落0.47個百分點,初步判斷7月份CPI同比漲幅可能在1.7%左右,繼跌破3%之後繼續下行並跌至2%以內。
我們該如何看待數據變化,所顯示增長前景乃至整體經濟的變化趨勢?在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看來,簡單化地以CPI、PPI同比來把握通脹變化,往往大錯特錯。過去10年間,尤其是2008年以來5年間,近似的通脹、通縮轉換達3次之多,今年增多1次。
這顯示了,相比之前5年,中國經濟波動性加大,其原因除了外部衝擊之外,也包括對於規模增長導致的一些新情況的不適應,比如:價格不再能被簡單化視為外生給定、“輸入型”等等,內外需更加敏感共振;這使得前瞻性調控策在實踐中很難把握時點和力度,往往反而加劇波動,過猶不及。
董先安認為,總體上,未來10年可能出現較高通脹、較低增長的新趨勢,政策或不得不緊多松少。而放在發展、轉型的大圖景上,我們不能奢望未來中國經濟仍具備過去10年那樣對貨幣的消化能力。而這種大環境下“通縮易治、通脹難壓”的情況,可能持續考驗中國政府的改革和調控,以及兩者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