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尹中立:上證所修改交易規則為何深市“震感”更強烈
上海證券交易所日前發佈《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 (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風險警示板在相關業務和技術準備完成後,計劃于明年初實施。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的核心內容是將實施新的漲跌幅限制,被風險警示的股票每天只能漲1%,但最大跌幅仍然是5%。
無疑,該新的交易規則意在限制投資者炒作垃圾股,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是退市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積極意義應該得到肯定。從長遠來看,退市制度的完善和風險警示板的推出,將有力地提升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但從短期看,投資者必須面對風險的釋放。從最近兩天的市場反應看,交易規則的影響正在深化。即使深交所聲明不會實施類似的規則,但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板的反應,也明顯比上證所劇烈。
首先,市場的反應是ST類的股票普遍跌停,7月30日和31日的市場反應均如此。其次是準ST類的股票出現恐慌性殺跌。其中不乏諸如中國遠洋、鞍鋼股份、中國西電這樣的明星央企,甚至剛剛上市不久的中國水電也加入跌停的行列。
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反應強烈。7月30日,上海綜合指數跌了0.89%,而中小板指數跌了1.5%、創業板指數跌了2.1%;7月31日,上海綜合指數只跌了0.3%,而中小板和創業板指數分別跌了1.07%和1.67%。連續兩個交易日,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多只個股跌停。可見,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跌幅明顯比上證所的股票大。儘管深交所在7月30日明確表態,但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有30多只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跌幅超過8%以上。
自中小板和創業板創立以來,其走勢明顯強于上海的主板市場,背後的邏輯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股本小,易於籌碼的控制;另外,這些公司大都屬於民營控股的公司,投資者與公司實際控制人之間的溝通比較方便 (簡單來説就是合謀的成本較低);最關鍵的是這些公司可以通過大比例送股或轉贈股本的方式稀釋股價。操縱股價者可以通過與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充分溝通和協調,讓上市公司不斷出利好,把股價炒上去,再通過大比例送股的方式把股價降下來,吸引其他投資者跟風,以達到獲利的目的。
如今,上證所的新規在打擊垃圾股的同時,也使得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炒作邏輯難以持續。當垃圾股遭到連續拋售,則將使很多垃圾股的股價跌破1元面值。於是,維護股價將成為未來上市公司的重要工作,不敢再隨意大比例稀釋股本了。如果股本較小的公司不敢送股了,那麼,這些公司也就失去了“投資”的價值。
自A股市場創立以來,一直存在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小股本的上市公司股票比大股本的公司股票存在明顯溢價,股價高低與股本大小有高度的相關性,而股價與上市公司的業績關係不大,原因就在於筆者的上述分析中。而成熟市場與我們的市場表現正好相反,藍籌公司比小公司享有更高的溢價,因此,市場的資金向好公司集中,沒有人對垃圾公司感興趣,資本市場的確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A股市場之所以表現反常,最關鍵的原因是退市機制沒有發揮作用。
一旦退市機制發揮作用,股價就會回到正常的軌道,藍籌股比小公司應該享有更高的溢價,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享受高溢價的現象將逐漸消失。
葉檀:新三板擴容是大勢所趨
眼下,A股市場持續疲軟,滬市上週報收2132.80點接近“鑽石底”,為何要在這一時機對新三板進行擴容?
“新三板擴容的呼聲由來已久,現在推出並不出乎市場預期,是正常的。”葉檀表示,“有人認為,現在A股市場不景氣,已經到了谷底,所以對新三板擴容有所質疑。但事實上,新三板是中國資本市場市場的一個銜接環節,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舉動,新三板擴容是大勢所趨。”
那新三板擴容會不會對A股資金面帶來壓力?葉檀表示,新三板除了券商和機構可以參與投資外,還允許一定經濟實力的個人投資者參與,必定會分流A股的一部分資金,使A股的資金壓力上升。
儘管如此,葉檀還是認為,新三板擴容好處多多,“可以促進中國創新經濟,可以為民營企業融資,可以讓中國的證券市場嘗試註冊制。”
葉檀認為,為了經濟轉型需要,新三板應該拓展、應該轉板,新三板應該成為創業板的替身,完成創業板無法完成的註冊與退市制度等改革。
不過,葉檀提醒,新三板要有完善的法律機制和重罰制度,要警惕新三板成為騙子的天堂。
皮海洲:上市公司回購既無動力又無壓力
由於股市低迷,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到“破凈”行列。截至7月31日,兩市已有71家公司“破凈”,其中總市值超100億元的就有21家,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寶鋼股份、中國交建、中國中鐵等大權重藍籌股也都置身其中。
為此,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日前明確表示,監管部門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回購的股份可以依法登出,也可以依法獎勵員工。
在上市公司股價大面積“破凈”的情況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呼籲破凈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良苦用心是不難理解的。而且從穩定股價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回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於股價穩定的。更何況,正如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所言,對於已經破凈的公司,有增長潛力及資金條件的,更有義務回購,以保護股東權益。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的這番“呼籲”深受投資者的歡迎,但能得到多少上市公司的“回應”卻不是一件樂觀的事情。
上市公司回購在國外一些成熟的市場裏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尤其是在公司股價“破凈”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回購更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在滬深股市,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案例少之又少,甚至還出現了海馬股份以“零回購”來忽悠投資者的事情。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説“上市公司回購股票沒有任何法律障礙”。既然如此,為什麼國內上市公司很少有選擇通過回購來穩定公司股價的呢?從表面上看,資金條件不允許,這是很多上市公司不願意回購的原因。而上市公司的現金情況是否允許進行回購,這個答案也只有上市公司自己知道。
進一步來説,上市公司不願意回購股票,是因為上市公司缺少回購股票的動力。在上市公司沒有再融資計劃的情況下,股價高低並不涉及上市公司的利益。而且上市公司也沒有責任與義務來對上市公司股價負責。尤其是今年的行情,股價下跌的原因很多,上市公司更沒有必要來主動對股價“破凈”負責。
真正的原因還在於一股獨大,是一股獨大讓上市公司失去了回購股份的壓力。
為什麼國外的公司在股價“破凈”或低迷的情況下總會通過回購股份來穩定股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大股東持股數量有限,通常都不是絕對控股。一旦股價低迷甚至“破凈”,這些公司以及大股東就會擔心競爭對手會在低位廉價收購大量公司的股份,導致公司第一大股東更換。
而國內公司基本上都是大股東絕對控股,有的控股比例甚至超過70%,因此,國內公司根本就不用擔心控股權旁落。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以及大股東當然就沒有通過回購股份來穩定股價的必要了。
侯寧:*ST股漲停降至1% 進一步強化退市制度
上周,上交所發佈《上交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根據意見稿內容,“風險警示板”包括風險警示股票和退市整理股票兩類品種,前者基本對應現有的ST和*ST,漲幅被限制到1%,跌幅限制仍為5%,如果0.5元以下則漲幅限制為0.01元;後者進入30天退市風險整理期後,漲跌幅限制恢復為10%,而整理期結束摘牌。對此,侯寧表示,此徵求意見稿出臺,將強化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風險警示更加淩厲。對於頻臨退市的*ST及ST股來説,必將進行重組以自救。對於A股市場來説,此消息偏負面。
李大霄:悲觀者要付追高代價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7月31日在其微博中表示,多方正在眾優質公司中緩慢底、堅定地、不屈不撓地積聚著力量,在不久的將來,很多人將要付出非常昂貴的追高代價,下一個高點將會見到現在的悲觀者慷慨激昂的表演……而現在最悲觀的人最終在高位會變得最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