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民間資本之“水”流向該如何導引

發佈時間: 2012年06月25日 0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金融時報

  以“治水”理念引導民間資本並非今年才提出。然而時至今日,民間資本依然集中于房地産、製造業、服務業等一般競爭領域。目前在為民間資本尋覓出路問題中仍存在“井難打”、“口難開”等老問題,更有“水難引”的新情況。

  在溫州,民間資本的出路似乎出現些眉目。日前溫州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了《溫州幸福軌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與增資擴股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溫州軌道建設將籌措35億民資。然而相較與“淤積”的上千億元的民間資本來説,出路問題依然嚴峻。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曾指出,“民間資本是水,實體經濟是田。與其讓水在地下暗流涌動,倒不如打一口井,給雙方一個皆大歡喜的出口。”

  以“治水”理念引導民間資本並非今年才提出,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出臺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非公36條”,此後又在2010年加以完善,並於近期再次進行細則落實。然而時至今日,民間資本依然集中于房地産、製造業、服務業等一般競爭領域。記者在溫州採訪時了解到,目前在為民間資本尋覓出路問題中仍存在“井難打”、“口難開”等老問題,更有“水難引”的新情況。

  民企發展遇困,無法“消化”大量淤積的民間資本。表面上看溫州金融風波源自缺錢而致的資金鏈斷裂,以及民間借貸危機,其真正根源卻是當前經濟體制下民營經濟發展所遭遇的困境。有專家表示,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及資源價格的大幅飆升,已經侵蝕了傳統製造業微薄的利潤,而在整體經濟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能耗高、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的民營企業又被推到倒閉的邊緣,而這類企業在民營企業中佔有相當比重。因此,在原有民間資本能否留下都是一個問題的情況下,何談吸引新的民間資本進入?!

  有人會提出用“轉型”的辦法解決小企業的生存危機,讓産業煥發新的生命力以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溫州的現實也告訴我們,民營企業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和升級,大多依靠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扶持,而這種行政上的短期幫扶無法與市場的長期行情“合拍”,有時會給企業帶來更大傷害。如溫州眼鏡行業的龍頭企業信泰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進軍太陽能産業,並最終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

  民間資本投資遇險、受損,增加引導難度。“想知道投資什麼最賺錢,那麼來看看溫州老闆在幹什麼吧。”一位溫州企業主告訴記者。毫無疑問,溫州的民間資本具有靈敏的“嗅覺”,往往能夠先於市場介入某些領域,但諸如樓市、股市等領域在“幫助”民間資本進一步膨脹的同時,也將民間資本拉出實體經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下,部分過熱行業受到調整,間接造成民間資本投資受損,因此民間投資愈發謹慎;另一方面,已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導向利潤可觀的壟斷行業的民間資本或被“擠出”,或未獲得預期回報,影響了民間資本投資意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見即便國家為民間資本打開了具體出路,出於資金安全、未來收益的考量,民間資本是否願意被引導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那麼民間資本的出路到底在何處?溫州的民營企業主依然在摸索。例如,經歷去年的金融風波後,一些小企業主選擇重歸實業,不過是由原來的“做實業”向現在的“投資實業”轉變,其中多有“無奈”成分。溫州傳統的製衣、製鞋行業已經成為“薄利”的代名詞,一位知情者告訴記者,在製衣行業也有極少利潤在10%左右的好企業,但基本依靠品牌效應和規模效益,一般規模較大,員工超過5000人,在企業內部管理上需要付出很大心血。不過更多的小微企業都處於産業鏈條末端,原材料及産成品的議價能力較低,利潤空間極其有限。設想一下,在有過40%以上的非實體經濟投資的高利潤回報經歷後,不到5%的實體經濟投資回報是否還具有吸引力?在資金安全及投資回報雙重考量下,投資回報相對較高且經營較穩定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溫州民間資本投資的首選,而這樣的企業在溫州本地數量並不多,其原因是“缺乏人才”。

  銀行存款成為溫州部分無處安放的民間資本的暫時去處之一,一位銀行人士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相關數據也顯示,截至3月31日,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7191.17億元,比2月末增加318.09億元。

  顯然,眼下淤積的民間資本依然可以用“躁動”來形容,解決“躁動”需要有真正吸引力的出路,而目前出路設置的初衷大多從“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的角度出發,民間資本持有者的意願是什麼,也應是相關部門需要考慮的事情。

責任編輯:張曉敏

熱詞: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