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月到中秋分外明。這幾天,家住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瀝林鎮、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傷殘軍人張運興一直樂呵呵的:來家中探望他的人有民營企業家,也有黨政幹部--自從2004年當地實行擁軍優屬聯絡戶制度以來,他們成了張運興的固定聯絡人。在惠州市,像張運興這樣直接受益的優撫對象有4000余戶。
創建和推廣這一制度的&&人,是全國勞動模範、廣東省橋勝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橋頓。
一個人與一項義舉--
"讓死去的人安心,給活著的人信心"
每當提起陳橋頓,瀝林鎮80多歲的烈屬張新娣常常讚不絕口。
張新娣的丈夫曾是東江縱隊戰士,犧牲後撇下她孤苦一人。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陳橋頓主動照顧老人的生活。張新娣患白內障後,陳橋頓負擔了全部醫療費用,每個月還給她生活費。膝下無子的老人倍感溫暖,逢人就説:"陳橋頓比親兒子還孝順!"
此話不假。對鎮上的烈軍屬,陳橋頓總是一往情深。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讓死去的人安心,給活著的人信心,社會才能更美好。"
陳橋頓的家鄉是一方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養育了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家和著名將領,東江縱隊就曾戰鬥在這裡。新中國成立以來,一茬茬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報國,因此當地的烈軍屬也比較多。
從1993年起,陳橋頓先後與9戶貧困烈軍屬結成聯絡戶。誰家經濟拮據,他慷慨解囊;誰家房屋漏雨,他帶人維修;誰家子女上學交不起學費,他熱情相助。
有人不解:"這些人和你非親非故,你如此慷慨,圖啥?"陳橋頓總是心情沉重地回答:"如果沒人幫他們,九泉之下的烈士如何安心?今後誰還願把子女送去當兵?又有誰願意為國家安寧衝鋒陷陣?"
這番樸實告白的背後,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個大雨瓢潑的夜晚,烈軍屬張岩好家幾間破舊的房屋在急風驟雨中顫抖。那個夜晚,家裏4個水桶、3個臉盆全用來接漏雨。恰在這時,陳橋頓上門探望來了。
第二天,天剛濛濛亮,陳橋頓帶著施工隊運來木頭、沙子、水泥和紅磚。一連數日,他督促施工隊將張岩好家的房子修葺一新。
張岩好的兒子在一次軍事行動中犧牲,丈夫隨後不久也因病離世。陳橋頓伸出援手,與張岩好一家結成聯絡戶,一幫就是18年。
對當地的烈軍屬聯絡戶,陳橋頓像親人一樣對待。對外地的烈軍屬,他也同樣熱情幫助解決困難。
幾年前,四川軍嫂胡玉玲到惠州看望當兵的弟弟,出車禍摔斷了肩胛骨。私自載客的摩托車司機肇事後棄車逃逸。因難以承擔鉅額醫療費,她在醫院只開了一些止痛藥就回家了,結果延誤了治療時間,導致一側肩胛骨的骨頭和韌帶全斷了。胡玉玲咬緊牙關,一直瞞著遠在邊疆服役的丈夫。
陳橋頓聽説後,幾經週折找到胡玉玲,遺憾的是當地醫院已經無法醫治。陳橋頓迅速將胡玉玲接到惠州市最大的中心醫院治療,還幫她支付8000多元醫療費。出院時,陳橋頓又給了她1000 元路費。
一家人與一種風氣--
"財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能肥田壯苗"
小時候的經歷,讓陳橋頓銘記一生,感動一生。
7歲那年,他得了重病,父母一籌莫展之時,前來義診的解放軍醫療隊挽救了他的性命。他在河邊玩耍失足落水,生死攸關之際,又是被路過的解放軍戰士救起。
兩次救命之恩,讓從小就想從軍報國的陳橋頓,對軍隊和軍人更加熱愛。由於客觀原因,他的軍人夢沒能實現。經過20多年拼搏,陳橋頓嘗盡種種艱辛之後,從一個建築隊隊長成長為備受矚目的民營企業家,公司連續18年被廣東省評為"守合同重信用企業".
在惠州市,陳橋頓是個有錢人,可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享用財富,而是怎樣用財富擁軍優屬,回報社會。他常對家人説:"財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能肥田壯苗!"他要求家庭每個成員都要關愛優撫對象,為他們多做實事、多辦好事。
有陳橋頓言傳身教,他的愛人和子女幫助有困難的優撫對象,同樣不遺餘力。
妻子朱素蕓腰部做過手術,行動有些不便,陳橋頓多次提出買一部轎車,她每次都推辭:"留下買車的錢,多幫助一些有困難的烈軍屬吧!"
2008年冬,朱素蕓到美國看望女兒回國時,專門為烈軍屬帶回一些衣服和藥品。今年春節前夕,朱素蕓再次到美國探親,回國後一下飛機就與丈夫商量節前慰問烈軍屬的事。當地人都知道,陳橋頓出差在外的時候,朱素蕓總是替丈夫及時給困難烈軍屬送去生活用品。
有人説:"讓優撫對象過上好日子,是陳橋頓家的家訓;關愛優撫對象,是陳橋頓家的門風。"
1996年,陳橋頓年滿18歲的二兒子陳育林積極報名應徵。入伍前一天,父子倆徹夜長談,陳橋頓把埋藏心底的從軍夢説給兒子聽,兒子頓生激情澎湃之感。3年的偵察兵生涯,陳育林經受住了嚴格的訓練和考驗。1998年抗洪搶險,他隨部隊出征,表現勇敢。在一次撲火搶險中,陳育林光榮負傷。令陳橋頓感到驕傲的是,兒子在部隊表現突出,入了黨,還榮立了三等功。
1999年底,陳育林退伍沒幾天,就聽説了這樣一件事:瀝林鎮軍轉幹部黃克順去世後,留下患有嚴重心臟病、喪失勞動能力的妻子和兩個未成年女兒;大女兒黃澤惠打算退學,打工掙錢養家糊口。
黃家的遭遇讓陳育林心潮難平,他立即登門,與黃家結成聯絡戶,當場送上1萬元錢,並反復囑咐黃澤惠:"一定要好好讀書,有困難我們來幫!"
陳育林將這些情況告訴了父母,陳家一次性幫黃家還清了所有欠債。黃澤惠2000年高中畢業後,考取了惠州大學中文系。開學那天,陳橋頓、陳育林父子專門送她到學校報到,還幫她繳納了所有的學費。
據當地民政部門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陳橋頓一家先後出資1600多萬元,用於資助烈軍屬、困難群眾。
一種嘗試與一項制度--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優撫對象的困難最終要靠社會來解決"
陳橋頓常説:"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優撫對象的困難最終要靠社會來解決。"他利用各種機會大聲疾呼,要建立一種長效機制,使擁軍優屬工作實現規範化、經常化、社會化。
2004年初,他徵得鎮政府同意後,向全鎮民營企業發出倡議:由鎮民政辦&&,建立統一規範的民營企業擁軍優屬聯絡戶制度。
鎮領導和民政辦採納了他的倡議,迅速對全鎮烈軍屬和優撫對象進行摸底,將有關情況登記造冊。爾後,推動民營企業主自願與烈軍屬結成聯絡戶,採取"一幫一""多幫一""一幫多"等形式,幫助烈軍屬和優撫對象脫貧致富。當年,全鎮29戶烈軍屬全部與鎮民營企業主建立幫扶聯絡。鎮民政辦定期進行檢查督促。
這一做法很快在惠州全市得到推廣普及,目前全市有3012個民營企業主與4000余戶重點優撫對象結成擁軍優屬聯絡戶對子。
受這一制度啟發,惠州市委、市政府2007年4月制定下發《關於惠州市黨政領導與轉業復退軍人建立聯絡戶制度的通知》,規定市、縣(區)、鎮(街)黨委領導每人聯絡8戶,市、縣(區)、鎮(街)政府領導每人聯絡5戶,重點幫扶從企業下崗、失業的軍轉幹部、復退軍人,家庭困難的退伍軍人和參戰人員以及烈軍屬、殘疾軍人等。僅在博羅縣,就有987名副科級以上幹部與全縣1000多戶優撫對象建立了聯絡戶關係。
這一做法效果明顯。迄今為止,惠州全市沒發生一起復退軍人和優撫對象上訪事件。
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陳橋頓經常請部隊領導到公司給員工上國防課,增強員工的國防觀念。應部隊邀請,他也經常到部隊與官兵談理想、談人生,談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好處。
陳橋頓是個細心人,每次到部隊慰問總喜歡到部隊宿舍、飯廳走一走,看一看。有一次,他在某部發現食堂設施落後,炊事員在悶熱的廚房裏做飯。經與部隊首長聯絡取得同意,第二天,他帶上建築工人來到軍營,把部隊食堂裝修一新,還安裝了4台櫃式空調。
陳橋頓還先後為部隊捐贈健身器材以及電腦、影印機等辦公設備,每年免費為駐惠部隊訂閱報紙雜誌2000多份,贈送各類書籍1200余冊。
在陳橋頓帶動示範下,惠州市已有139個非公企業與駐軍單位結成雙擁共建對子。
他的義舉贏得了當地軍民的廣泛讚許,也得到了各級充分肯定,名揚南粵:陳橋頓先後榮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廣東省愛國擁軍模範等30多項殊榮。
短評:真能支撐善舉的是什麼
為富註定不仁?陳橋頓做了否定的回答,難能可貴!華人慈善魁首、商界巨擘邵逸夫有句名言:"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讀罷陳橋頓的感人事跡,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的高尚境界讓人感動,更催人深思:今天,我們靠什麼支撐善舉?
靠愛心。陳橋頓善舉背後,不可忽視有一種感恩心態。小時候兩次獲救經歷,讓他銘記一生,感恩一生。這無疑是感恩的一個起點。
靠氛圍。個體力量總是有限。一個人與一項義舉,一家人與一種風氣,從個體向集體提升,眾人的力量逐步彰顯。這當然是一種輻射。
更要靠制度。陳橋頓事跡的特別意義在於,他倡議創建並積極示範擁軍優屬聯絡戶制度。有了制度,個人行為就會升級為社會行為。全社會都來支撐善舉,善舉就會由細流匯聚成汪洋大海。
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並強調"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擁軍優屬聯絡戶制度作為一種創新舉措,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活力,也增進了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