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cctv.com/gate/big5/p4.img.cctvpic.com/nettv/igongyi/20120320/images/102431_1332211388630.jpg)
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好人素描】
張貞慧:1919年9月出生,遼寧師範大學退休副教授。最近榮獲“中國好人”稱號,其事跡平凡卻感人。她是大連市慈善總會五星級義工,義務奉獻5000多小時。從1951年至今,她個人共向希望工程和慈善總會捐款幾十萬元。5年前,她辦理了遺體捐贈手續。如今90多歲高齡的張貞慧仍堅持參加義工活動,護綠環保、清理海灘、扶貧幫困、義務嚮導。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張貞慧就開始捐款,到如今算來,已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而記者最近採訪這位被大家説成“要把自己捐得乾乾淨淨”的好人時,卻發現:她是越捐越“富有”!
“大連第一高齡”義工張貞慧今年93歲了,最大的財富當然就是“健康”.“很難見到這麼高齡的老人,還能如此健康,竟然還能當義工給別人服務。”用西崗區人民廣場街道勝利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晶的話説,“這是做好人‘修’來的。”
一擲千金。這個詞用來形容張貞慧一點都不誇張。
記者跟隨人民廣場街道勝利社區工作人員多次來到了張貞慧的家。每次走進屋內,記者都不由心酸家裏連件像樣的傢具都沒有,40平方米左右的房內,乍一看去好像回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
“都是從自己身上省出來的。幾十年如一日,她上街買菜一貫是買幾角錢一堆的‘扒堆菜',買魚也都是價錢最便宜的小魚……”李晶告訴記者。老伴2001年去世了,張媽媽無兒無女,本來就沒有多少積蓄的她應當給晚年留點兒錢,但她卻把大部分退休金都捐給了社會,自己每個月只留下200元生活費。
然而,她依然更加“富有”,這財富被她藏得很深:在張貞慧家中鐵床下的一個塑料紙包裏,有厚厚的一沓榮譽證書,還有一部分老人捐款的收據,這些成了老人最為珍惜的財富。半個多世紀了,張貞慧對社會和他人的無私奉獻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大連奉獻愛心的義工隊伍不斷壯大,也是張貞慧最希望看到的,更是她永不枯竭的精神財富2006年3月1日,全國首家以個人名義命名的義工站張貞慧義工站掛牌啟動儀式在勝利社區舉行。該義工服務站,如今在西崗區人民廣場街道轄區已經形成規模,成為不可小視的力量。
到底是什麼讓張貞慧可以堅持長達半個世紀一直默默無私奉獻?“我以前家裏很窮,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得了肺結核,根本沒有錢看病,是慈善救濟金幫我治病,我對慈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也知道慈善對貧困的人意味着什麼,我年齡大了,可能做不了太多工作,但我也願意為他人盡點微薄之力。”張貞慧説。
正是一次偶然的慈善救助,讓張貞慧感動了一生、奉獻了一生,而張貞慧的奉獻精神,同樣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連人。
【記者感言】
人生的多與少
我們人活着,太多的人都在算計着自己得了多少,而張貞慧所“算計”的,是黨和人民給了她多少,從不計算自己的得失。
己求甚少,予人甚多這就是張貞慧,從大家嘴裏的“張媽媽”一直到“張奶奶”,她堅持奉獻了半個多世紀。
我們記者多次問張貞慧,長達半個世紀到底捐了多少錢?她只是笑笑,自己也算不過來。我們只在張貞慧家找到了一個裱糊着牛皮紙的舊木箱,箱裏裝着老人家獲得的各種證書。除10多本捐款證書外,還有歷年獲得的市勞模、優秀共産黨員等各種榮譽證書36本。
從這些榮譽中,我們看到張貞慧老人退休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做著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她老有所為:不但要做幸福老人,更要做高尚老人。她用自身行動踐行着一位好人的人生準繩,她的無私奉獻得到了社會各級組織的肯定,也為全市百萬餘義工和志願者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在採訪的最後,我們問張貞慧一個問題:2012年,您在新一年有什麼願望?面對這個問題,很多的回答都是“自己想要”這種模式。而張貞慧的回答沒有遲疑:“我想要身體繼續健康!”這和多數人一樣,不一樣的是她接着説的一句:“健康得能多當幾年義工!多給大家做點事情,來回報黨和人民。”
拳拳之心,好人之仁全都在張貞慧這兩句話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