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壩黃鎮木弄小學學生在享受營養餐。教育部全國學生營養辦供圖
2011年11月,一項規模宏大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正式啟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在全國22個省(區、市)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共計699個縣,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中央財政每年將投入專款約160億元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惠及近2600萬名農村學生。
該計劃至今已實施了10個月,有多少農村孩子吃上營養餐,哪些環節有待完善?負責該項計劃具體實施的教育部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全國學生營養辦”——記者注)有關負責人近日就這些問題,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2243.26萬學生受益
“2008年和2009年對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農村寄宿學生的調查發現,近一半的學生不能保證每天3頓飯。一個月中,1/3的學生吃不到肉,2/3的學生吃不到雞蛋,4/5的學生喝不到牛奶……從而導致這些學生營養缺乏病的發病率較高,平均身高普遍低於城市同齡學生。”
這是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原因所在。
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一計劃通俗地講,就是中央財政在六盤山地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新疆等地州的試點縣,為農村(不含縣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供每人每天3元、全年600元的營養膳食補助,以幫助這些孩子“吃上營養均衡的飯”。該計劃覆蓋近10萬所農村中小學校,涉及近2600萬名學生,佔中西部農村學生總人數的近30%。
全國學生營養辦最新通報顯示,到目前為止,已開始實施計劃的試點縣共有677個,佔96.85%。已實施計劃的學校有94139所,佔93.63%。受益學生達到2243.26萬人,達到應覆蓋學生總數的90.93%。截至6月底,中央財政已撥出營養膳食補助專項資金170億元。
“改善孩子們的營養,3元的標準是不是有點低?”針對網民的質疑,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營養改善計劃強調的不是免費吃上飯,而是改善營養,是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做加法”。該負責人説:“現行的還有‘一補‘政策,即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進行補助,標準是小學生每人每天4元,初中生每人每天5元。兩項政策並行,對試點地區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説,就變成了小學生每人每天7元,初中生每人每天8元。一年算下來,人均能達到1600元~1850元。”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801元,試點貧困地區實際則低於這一“平均線”。
據悉,“一補”政策一年需財政投入資金140多億元,加上營養改善計劃的財政投入,兩項合計每年將達到300多億元。“這300多億元是年年都有、只增不減的。”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説。
他還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每年160億元補助資金,是按照試點縣的農村實際中小學生人頭數“做足預算”的,走的是財政專戶,在中央-省-市-縣-鄉-學校這條線裏封閉運行,“地方沒有專項資金的壓力”。
哪些因素阻礙“開餐”
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學生營養辦共接到舉報電話和郵件94個。其中,約1/3反映當地“未開餐”,約1/4反映食品“質差量少”。
全國學生營養辦最新通報也顯示,目前,黑龍江省已實施的縣數不足計劃的20%,內蒙古、江西、河南三地還沒有全面實施。
在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看來,阻礙學校“開餐”的,既有地方政府不夠重視等主觀原因,也有校舍條件不足和地方財政缺少配套經費的客觀因素。
“教育部等15部門共同印發的《實施細則》指出:‘營養改善計劃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實行地方為主,分級負責制‘。地方是推進主體,但一些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工作落實不力。”他表示,比如黑龍江省不按時上報實施方案備案;貴州省織金縣工商、衛生等職能部門在營養早餐招標時,不對供貨商進行資格審查,關鍵時候投棄權票;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陜西省商洛市有關部門工作拖拉,媒體曝光後才將營養補助資金撥付到位。
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同時指出,“未開餐”也有客觀因素——試點地區多為貧困、民族、邊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執行力”相對較弱。“我們在調研中看到,一些偏遠山區的學校,連自來水都喝不上,指望它立即提供營養餐是不太現實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計劃主要採取學校食堂供餐、企業供餐、家庭(個人)托餐三種方式。但最被提倡的食堂供餐,卻屢屢遭遇農村學校“沒錢建食堂”的困局。
“食堂供餐,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補助資金用於學生膳食,食品安全也在學校監控範圍內,但在中西部,相當一部分農村學校沒有食堂,就算有,條件也跟不上,比如廚房、餐具和飲用水達不到標準,沒有餐飲許可證。因此,這種供餐方式目前只佔54%。”他告訴記者,“有34%要委託有資質的企業供餐,還有12%要委託家庭給孩子們做飯。”
但後兩者的弊病不容小覷。
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供餐企業要保證一定的利潤,很難保證“3塊錢全部吃到學生嘴裏”。而家庭托餐雖然能解決偏遠學校沒有小伙房的問題,但讓十幾個孩子吃上“熱飯”的代價是,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太大,菜品也很難説“營養均衡”。為此,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了100億元專項資金給學校建食堂,並強調食堂的“非營利性”。但資金和人員編制依然是兩大“攔路虎”。
“160億元專項資金不是主要問題,缺少的是配套經費。”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指出。按照資金管理規定,160億元必須全部用於學生伙食,不能直接發錢給學生個人和家長,不能用於買零食和保健品,不能用於補貼教職工吃飯,不能用於學校辦公經費支出。
“食堂建設需要一個週期,建成後,誰做飯?誰來維護設備?誰來出用水用電用煤氣的錢?這些都需要縣級政府解決配套經費的問題。此外,炊具設備購置、食堂聘用人員的工資福利等,也需要納入當地的財政預算。”
一些地方已經邁出探索步伐:比如,河北省、吉林省的試點縣政府為農村學校食堂統一聘用了合同工,工資由縣級財政統一支付;河南省提出增加對農村寄宿制學校食堂的臨時性價格補貼;甘肅省出臺減免供餐企業和托餐家庭(個人)有關稅費的規定。
“但在一些地方,如果省級政府統籌不夠,縣級政府作為計劃的行動主體,抱著‘等、靠、要‘的思想,就難以保證準時‘開餐‘。”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説。
增加營養餐計劃的公開透明度
計劃執行以來,全國學生營養辦組織的專項督查發現,在一些已經“開餐”的地方,有的既不考慮學生身體健康發育和膳食平衡的要求,也不徵求學生、家長的意見,隨意降低供餐質量標準或變更供餐食譜。有的學校乾脆以質量差、缺乏營養的飲料、零食等來替代營養餐。有些地方,沒有制定營養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也沒有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輔料的公開招標制度,沒有實施專賬核算、強化收支管理、成本核算和票據管理,更沒有主動公開收支情況,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和膳食委員會的監督,以致出現“套利”現象。
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強調,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讓計劃在陽光下運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已要求有關部門、學校和供餐單位,定期公佈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方案、管理制度和資金總量,公佈舉報電話、郵箱,公佈受助學生的人數、姓名、班級,公佈學校食堂飯菜的價格、營養食譜以及補助收支情況和食堂財務管理情況,以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學生、家長及社會的監督。
“信息公開的力度還要加大。”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教育部和財政部打算印發2600萬份宣傳卡,通過學校發到每位家長手裏。
“我們希望這是一項政府與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情,而贏得信任的前提是公開透明。”他表示,為解決農村孩子的吃飯問題,共青團、婦聯等團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企業、基金會以及民間自發創立的“免費午餐”,都在擰成一股合力,同時也發揮著監督作用。
此外,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透露,為了推進這項工作的規劃化和精細化,699個試點縣目前正在構建與營養膳食補助相挂鉤的實名制,對學生人數、補助標準、受益人數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嚴防虛報冒領、貪污浪費,“確保這些錢都用到孩子身上”。預計明年四五月份,實名制系統將試運行。學生營養狀況監測系統也在抓緊建立之中。
“一句話,我們希望對得起中央掏的這筆錢,確實能為孩子做點實事。把計劃放在陽光下‘曬‘無疑是最好的防腐途徑。”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説。
本報北京9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