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藝術公益機構:撞了植物還想撞觀眾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苜蓿苗、葫蘆、紫番茄藤、鳥巢蕨……各式各樣的植物在展廳裏一塊三四平方米,由人工培土的土地上頑強生長著,像個“迷你”農莊。這塊地裏,一架種滿植物、盤旋上升的小滑梯,仿佛象徵著生命的發展歷程。這個作品的材料是植物,然而它卻是由高校誌願者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不折不扣的藝術作品。

  7月16日下午,一場名為“Green Day?植物奇妙紀”的展覽在A4當代藝術中心開幕,這次創意展以綠色、生態、自然為主題,將植物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將免費面對大眾開放20多天。

  在藝術展上,可以免費品嘗有機食品,聽本土知名樂隊演奏,還能品酒,吃小點心……如今,在有“當代藝術第三城”之稱的成都,越來越多的藝術機構正嘗試多元化的免費展覽形式,來探尋發展之道。

  本報記者 裴蕾 文/圖

  【嘗試】

  公益藝術展打“多元”牌

  “GreenDay?植物奇妙紀”只是A4當代藝術中心眾多展覽中的一個,前不久,這裡還舉辦了首屆“荷蘭動畫電影節”的成都論壇,荷蘭電影節主席戈本?舍默和中國動畫藝術家孫遜等親臨現場,向觀眾展示豐富多彩的動畫藝術。其中一位意大利影像藝術家的作品 《空間爆發》,更是用“實景塗鴉+裝置”的方式,形成了獨特的靜幀動畫效果,生動地演示了從宇宙大爆炸到地球生命誕生乃至人類進化的過程,讓觀眾驚嘆不已。

  “藝術當然遠不止人們所熟悉的架上繪畫,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類型和特點,而我們堅持做各種免費展覽的目的,就是想承擔起藝術機構應承擔的對公共教育的社會責任,讓大眾逐漸參與到具有學術性的藝術活動中來,慢慢走入藝術的世界。”A4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孫莉告訴記者。

  2011年以前,A4當代藝術中心還叫A4畫廊,當時這裡的展覽以架上繪畫為主。2011年1月,在汲取了國外公益藝術機構的經驗後,相關負責人將其定位為非盈利性的藝術中心,改名為A4當代藝術中心,藝術視野也更加開闊──豎琴展演培訓、植物與藝術等各類藝術活動蓬勃開展。

  推動觀眾了解藝術的多元化特徵,是成都不少公益藝術機構負責人的共識。廊橋當代藝術空間藝術總監趙歡也曾經擔任過某畫廊的藝術總監,促使她另立門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畫廊在展覽時不得不考慮經濟收益,在選擇展品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趙歡也曾想做美術館,但她認為美術館應該有長期的展藏品,自己尚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最後,她也將目光鎖定公益藝術空間。“成都有當代藝術第三城之稱,但這是業內人士給予的評價,普通人有幾個知道?”趙歡表示,成都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各種藝術展,但參觀者佔城市人口的比重實在太小,“成都的當代藝術,多元化和跨界跨得還不夠,其實,當代藝術和生活、科技等方方面面都有聯絡。”

  現在,諸如卡通雕塑展、行為藝術展、聲音藝術展等展覽在這裡已經成為常態。

  【焦點】

  培養藝術新人與觀眾

  “媽媽,這是我自己做的書籤,以後我要好好愛地球。”在“GreenDay?植物奇妙紀”展覽上,一名6歲小朋友奶聲奶氣卻又一本正經地對媽媽説。

  這是展覽中一個名叫 “綠色書籤”的環節。主辦方在淡雅的綠色書籤上寫著諸如 “我想聽到大自然的歌聲”、“植物總能讓我平靜”這樣的話,書籤上畫的樹榦沒有葉子,樹葉需要參觀者按上綠色的指印來完成。

  “我們希望這些書籤是觀眾完成的一件藝術作品,而手印象徵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承諾。”A4當代藝術中心展覽學術部經理李傑説。

  其實,這樣有意思的點子是由A4當代藝術中心的策劃團隊、高校誌願者以及青年藝術家共同想出來的,整個展覽的作品也由他們共同完成。“我們希望借助這樣的活動力推新人,讓藝術中心積累一大批人才資源,從而讓今後的活動能一直辦下去,同時,讓觀眾參與進來,消除他們與藝術的距離感。”

  展廳裏,一個名為“神奇植物魔方”的展品是由首次參加這樣活動的川大建築學專業學生張樹藝主要設計的。設計者把盒子重疊起來,模擬城市的高樓大廈,然後在裏面培育植物。“我這是在類比人類的環境,然後讓植物 "住"進去,讓人們體會到人與植物間的關係。”張樹藝告訴記者,自己是通過網絡了解到這樣一個活動,非常想參與其中,“這是我的想法第一次變成藝術品”。他希望今後還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

  業內人士認為,相比起成熟藝術家,公益藝術機構更樂意用年輕人的原因,在於他們往往能提供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同時,在控製成本和積累資源方面,力推年輕人顯然更有優勢。

  “我們目前主要也是培養新人,包括藝術家和策展人,像我們和北村獨立藝術工場就是長期的合作夥伴。”趙歡告訴記者,正是因為廊橋藝術空間近年來大力培養策展人,使得辦一些展覽時不需要專門到北京、上海去請策展人。

  除了培養新人外,培養觀眾也使藝術展逐漸告別門可羅雀的狀態。像A4就依託自己身在社區的優勢,用互動性強的展覽吸引大批社區居民前來觀展。

  “美術館、畫廊這樣的藝術機構是很重要,但它們和普通大眾仍不乏距離感,如果不是對藝術有著濃烈興趣的人,很難主動走進美術館去,而我們搞這樣的活動,是讓藝術走進生活。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讓大眾真正參與其中,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由淺入深地了解藝術。”孫莉説。

  而趙歡則認為,現在當代藝術炒作得很厲害,以致于究竟什麼是好的藝術品的底線開始模糊。“我們想要站在學術的層面引導觀眾欣賞判斷。”

  【造血】

  下一次是藝術與“?”的碰撞

  公益藝術機構辦展覽,資金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何讓展覽能夠持續進行?據記者了解,目前成都的公益藝術機構中,相當一部分的身後都有資金支持。例如,A4當代藝術中心背後,是某房地産企業;而廊橋藝術空間,也是成都某公司的分支機構。

  不過,除了靠母公司給予支持外,這些藝術機構也逐漸找準了自己的造血之路。“非盈利不代表項目本身沒有盈利和吸引投資的潛力。”李傑告訴記者,這次展覽,就是A4和成都一家有機農業公司合作的,“目前雖然沒有也不會去盈利,但隨著展覽本身品牌效應的形成,將來可能吸引更多企業進行多方面的合作。”

  “這一次是藝術與植物的碰撞,下一次可能是藝術與"?"的碰撞,這個"?"可能是教育,或者別的什麼東西。”李傑説。

  而趙歡則把眼光放在了為有志於收藏的企業提供顧問服務上。“國外的藝術機構很多是靠基金會來支撐,但目前成都還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我們希望將來能走收藏顧問一途。”趙歡表示,目前廊橋藝術空間正借各種公益展出奠定自己在藝術界的地位。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公益展覽可以有效循環下去,給廣大市民帶來實惠,推動藝術的交流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收藏熱進一步升溫,很多企業已經開始介入收藏,與他們進行合作也是一條不錯的路。

責任編輯:李素江

熱詞:

  • CNTV
  • 愛公益
  • 公益資訊
  • 公益機構
  • 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