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中國慈善應變官辦為官助 民間力量應主導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12: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慈善”這個詞彙是近年來才為中國人民所熟悉的,但其實"慈善"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類共同的美德。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有社會救濟的傳統;在中國,自古以來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墨子講"兼愛",其實都與慈善有關。那麼,到底什麼是慈善及慈善文化呢?中國各個時期的慈善文化有哪些特徵? 中國當代的慈善事業該如何發展?這一講中,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周秋光老師將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官方主導,養濟為主

  從字面上看,"慈"和"善"都各有所指,但"慈善"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慈善是一種"為人"與"無我"的人道主義精神,任何行為帶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就不是慈善。第二,慈善是一種民間行為而非政府行為,善源來自民間。如果政府利用國庫中的錢實施救濟也不是慈善。第三,慈善是一種社會利益的調節器, 一種社會再分配形式,這種分配是以社會成員的慈善心為基礎的,起著安老助孤、扶貧濟困的作用,同時也能穩定社會秩序。

  慈善文化則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是利他,包含著平等互助的理念。千百年來,慈善文化在中國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有興有衰,在不同的時空中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宏觀地講,中國古代慈善文化有一些明顯的特徵。

  首先是慈善文化的根深深地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裏,中國傳統文化是宣揚信善的文化。儒家孟子的"四善端",道家的"知足常樂",佛家的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這些宣揚積德行善、樂善好施的學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與行為。

  其次,古代的慈善救助是以政府為主體來承擔的,民間慈善起輔助、補充的作用。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於中國歷代政府都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政府把實施社會救助看成是仁政、愛民的表現。另外中央集權的制度使財富集中于政府手中,政府有能力辦慈善。最重要的是,中國歷代政府禁止民間結社,以防威脅到自己統治,而慈善很容易導致結社。

  再次,中國古代慈善救助的方式以養濟為主,只救身體而不救靈魂,只授人以魚而不授人以漁,是一種消極的救助。

  沉重打擊之後,民間慈善重新開始

  到近代,中國的慈善文化發生了許多變化,我們可以從這些變化中看出這時的慈善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人認識到慈善不僅要救助貧困弱勢群體,還要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改變社會環境,讓全社會的人都受益。此外,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頻頻發生,政府沒有能力救災,一些民間的有識之士就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救災、做慈善。這樣民間力量就代替政府成了慈善救助的主體。

  民間慈善興起之後,各種各樣的慈善團體也紛紛出現,改變了過去以個體或家族辦慈善的格局。像19世紀80年代,上海就出現了一批慈善家團體,1904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這些機構團體的發展非常迅速,到1930年,上海的慈善團體已有119個;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參與救災的慈善機構就達幾十個之多。

  另外,善款來源更廣泛,救助方式和手段更先進,救助範圍更廣闊,慈善法規紛紛出臺都反映出了中國近代慈善迅速發展。應該説,近代是中國慈善成長最好的時期。

  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慈善文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兩頂帽子將慈善壓垮,一頂説慈善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是一些帝國主義間諜來中國蒐集情報的外衣;一頂説慈善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慈善只是封建統治者籠絡人心的工具。這樣,中國民間的慈善事業就被徹底否定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40年裏,中國基本沒有出現過慈善事業和慈善活動,慈善理念被淡化,慈善文化出現斷層。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國現當代慈善事業復興的起點。在這之後,中國慈善事業迅猛發展,各種慈善活動大量出現,民間慈善組織紛紛建立。但是,這個時期中國的慈善事業依然是政府主導的,雖然取得的成績巨大,但是問題也不少。一是籌款數量與方向不佳,在中華慈善總會成立的最初7年中,籌集到的總善款只有12億,其中一半來自海外,10%來自港澳臺,中國大陸的捐款只佔30%.二是中國慈善機構數量不多,到2004年,中國慈善公益組織只有395個,而且絕大多數是官辦的,難以真正發揮作用。三是動員資源的能力不強,2003年,美國慈善捐款達6700多億美元,佔美國GDP的9%,而同年中國的慈善捐款只佔GDP的0.1%.中國慈善事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政府的缺位、錯位是有很大關係的。

  朝"五化"前進

  那麼當代中國的慈善事業該如何發展呢?從歷史上看,民辦慈善比官辦慈善要好。但是我國的慈善事業曾中斷40年,突然要復辦,沒有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那麼到現在中國開始民辦慈善的條件成熟了嗎?從現實來看,條件還不成熟,比如政策法制環境和社會監管機制就沒有。這時政府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變"官辦"為"官助",主要要做好這三件事:培養國民的慈善意識,營造社會的慈善氛圍;加快慈善立法的進程;對慈善事業進行合理有效地監管。其他的,就應該讓非官方組織和非盈利組織發揮它們的作用。

  中國的慈善事業最終應該朝著民營化、法制化、系統化、專業化和普及化這"五化"發展。所謂民營化,即依靠民間力量,限制政府干預;法制化,即將慈善納入法律管理的軌道;系統化,即各慈善組織要加強交流,形成合力;專業化,即慈善從業人員要懂專業;普及化,即人人都要有慈善理念,但這個目標還比較遙遠。只有這樣,中國的慈善事業才能走出一條健康、正確的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李素江

熱詞:

  • CNTV
  • 愛公益
  • 公益資訊
  • 民間力量
  • 慈善
  •